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布施度及其现代伦理价值

发布时间:2017-04-15 15:13

  本文关键词:佛教布施度及其现代伦理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小乘和大乘之间伦理追求的区别,可以体现在对于阿罗汉和菩萨的不同定位上,在阿罗汉的定义中缺少利他的道德性,而菩萨则是以无所畏惧的精神,救度众生于苦海的大慈大悲的利他主义者。中国人对菩萨的信仰由来已久,不仅因为菩萨精神符合中国传统伦理精神,还因为菩萨与人世间密切的关系。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认为菩萨必须在世俗活动中安住出世的心境,在为利他而入世俗的过程中,出淤泥而不染,达到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的境界。“布施度”为“六度”正行之首,是菩萨行的重要内容。从内涵上,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从性质上,,布施分为:世间施、声闻施及佛、菩萨施。布施度中的自利性体现在修行者可借由布施积累善资粮以及提升自我修行境界。布施度还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财施的伦理价值可以体现在当代慈善活动中,法施的伦理价值可以体现在道德教育中,无畏施的伦理价值可以体现在法律、政策的公平正义原则中。
【关键词】:布施度 菩萨行 慈善 道德教育 法律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5;B948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1章 导论10-19
  • 1.1 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3 佛教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14-19
  • 第2章 菩萨行与布施度19-30
  • 2.1 大乘菩萨的伦理追求19-22
  • 2.2 菩萨行的伦理精神22-26
  • 2.3 中国人的菩萨信仰26-28
  • 2.4 布施度及其在菩萨行中的地位28-30
  • 第3章 布施度及自利利他性30-41
  • 3.1 布施度的种类——财施、法施及无畏施30-31
  • 3.2 布施度的境界——世间施、声闻施及佛、菩萨施31-37
  • 3.3 布施度的自利性37-38
  • 3.4 布施度的利他性38-41
  • 第4章 布施度的现代伦理价值41-73
  • 4.1 从财施看当代中国慈善41-50
  • 4.1.1 当代中国慈善状况41-43
  • 4.1.2 慈善应自利利他结合43-46
  • 4.1.3 慈善需随顺众生46-50
  • 4.2 从法施看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50-64
  • 4.2.1 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50-55
  • 4.2.2 青少年道德教育应设“方便法门”55-58
  • 4.2.3 道德教育应重视榜样作用58-64
  • 4.3 从无畏施看法律、政策的公平正义64-73
  • 4.3.1 公平正义是法律、政策的道德基础64-66
  • 4.3.2 无畏施中的公平正义原则66-69
  • 4.3.3 遵守国家法律、政策即是无畏施69-73
  • 结束语73-74
  • 主要参考文献74-77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77-78
  • 后记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明;胡敏燕;;佛教圆融思想的和谐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2 方立天;论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J];佛教文化;1990年02期

3 赵毅;;《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J];学海;2008年05期

4 慧成;;真禅法师的佛教人生观[J];佛教文化;2005年06期

5 连永平;蒋艳君;;川端文学中的佛教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黄华明;李曙豪;;论池田大作的佛学思想[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周金萍;;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教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8 钟书林;;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范晔佛教思想论析[J];理论导刊;2010年05期

9 马静卿;刘松;;浅论佛教思想和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J];网络财富;2010年10期

10 袁仕萍;谢光辉;;道安佛教哲学思想探微[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有;刘修志;;全球化背景下的佛教及佛教与民族的关系——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余雷;;龟兹名僧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传播[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章继光;;李白与佛教思想[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6 刘成有;;印顺早期的信仰转向及其意义[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亚欣;;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河上麻由子;;佛教与朝贡的关系——以南北朝时期为中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王佳;当代中国的佛教慈善组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黄夏年;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特木尔巴根;缅族:虔诚的佛教信徙[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张文彪 (作者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佛教环境思想与西方当代的环境哲学[N];中国民族报;2007年

5 温金玉;探讨净土宗文化特色 研究净土宗佛教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张义军;新中国佛教出版事业的时代特色[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8 嘉木样·图布丹;佛教与生态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史幼波 冯修齐;人文成都中的佛教意象[N];成都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蒙;图塔与礼佛[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2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谢氏映凤(释坚莲);《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超;曹学Oz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可为;华严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蕴琼;佛教布施度及其现代伦理价值[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3年

2 师彬;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玲玲;试论佛教慈悲思想及其当代践履[D];郑州大学;2010年

4 蔡氏柳;佛教德育对世俗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后德;唐太宗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瑞;南宋佛教人物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鲁强;明代中期士大夫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2年

8 温晓敏;佛教与晚明传奇[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全耀;《洛阳伽蓝记》之佛教义理及其表达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欣;佛教的出世思想及其社会影响[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佛教布施度及其现代伦理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8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