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太虚菩萨学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7-04-25 01:26

  本文关键词:太虚菩萨学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菩萨学,是佛教理论的重要部分,属于世间法(俗谛),是渡化的理论。菩萨学的性质是把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落实在人世间。太虚的菩萨学是其承续传统中国大乘佛教精神,而对治现代佛教修行中的一些邪见而提出的。其理论分为“人生佛教”,此侧重人之个体性的渡化,“人间佛教”此侧重人之社会性的渡化。菩萨学是现代中国佛教世间法理论建设最为突出的展现,同时也成为现当代中国佛教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为诸多佛教大德所共奉。 本文对太虚佛学思想做总括性说明。其次探讨“人生佛教”思想,其所对治的邪见,是中国佛教的末流重视死和鬼,故主张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即人生而成佛。第三探讨“人间佛教”思想,其所对治的邪见,是对六道中人间世的位置、地位和意义,人在六道中的位置居于中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饿鬼和畜生。若重视鬼与畜,则近鬼教;若重视天堂,则近神教。因此而偏于神与永生。故突出“人间”的地位,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只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佛法的真意。总之,太虚的菩萨学思想特别倡导以出世心做入世的事业,关注现实人生,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净化。号召在日常生活中修学大乘菩萨行,自觉觉人,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自他两益,走即人成佛的人生道路,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究竟”的人生。印顺认为: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太虚的思想在当今有对治物欲的、庸俗的人生观功能,这一理论反对把菩萨道庸俗化理解,即把无明冲动的世间美化成佛国净土;同时也反对把高度价值准绳缺失的、屈从个人利益的人生观装扮成高明的境界。此乃当今庸俗的人生观之特色。
【关键词】:太虚 菩萨学 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选题缘由9
  • 研究现状9-12
  • 太虚大师的生平著述简介12-14
  • 第1章 太虚论佛学的特质14-20
  • 1.1 佛学总论14-17
  • 1.1.1 太虚大师佛学的背景14-15
  • 1.1.2 佛学的本质15-16
  • 1.1.3 佛学的特质16
  • 1.1.4 佛学的研究方法16-17
  • 1.2 中国佛学17-20
  • 1.2.1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17-18
  • 1.2.2 中国佛教史18-19
  • 1.2.3 中国佛学之重建19-20
  • 第2章 “人生佛教”——人之个体性的渡化20-26
  • 2.1 人生佛学20-21
  • 2.1.1 佛学的名义与两大原则20
  • 2.1.2 何为“人生”20-21
  • 2.2 人生佛教的性质21-23
  • 2.2.1 学佛先从做人起21-23
  • 2.2.2 人生佛教开题23
  • 2.3 何谓人生佛教23-24
  • 2.4 人生佛教的目的24-26
  • 第3章 “人间佛教”——人之社会性的渡化26-33
  • 3.1 人间佛教思想26-28
  • 3.1.1 人间佛教的含义26
  • 3.1.2 怎样建设人间佛教26-28
  • 3.2 人间净土的建设28-33
  • 3.2.1 人间净土的含义28-29
  • 3.2.2 建设人间净土的方法和原则29-33
  • 结束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后记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易;;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思想的阐释[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朱寰;太虚人生佛教的批判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书有;太虚大师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发展[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太虚菩萨学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5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