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人善恶报应信仰的心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1:29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善恶报应信仰的心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民谚里流传着许多诸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速与来迟”的谚语。曾经一度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善恶报应思想,,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依然焕发着无限活力。本文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学视角,通过两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研究对中国民间的善恶报应信仰进行客观的描述和深入的解读。研究一以各类网站、论坛、博客等所呈现的善恶报应故事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的样本编码数目为291个,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报应的起因、结果、报应的执行者、报应的承受者、报应承受者所属阶层进行了分析。研究二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控制圈量表》探讨了善恶报应信仰作为一种公正世界信念对个体心理控制感的影响。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善恶报应信仰分为善报与恶报两类,善报与恶报的比例差距很大,反映出人们对于负面信息特别敏感,表明人们习惯于先避害后趋利; 2.善恶报应信仰中最严重的恶报是失去生命,这种报应彰显出了强烈的剥夺与震慑感; 3.善恶报应信仰体现的鬼神赏善罚恶的公平与公正信念,实际上是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4.善恶报应适用于社会所有成员,体现了报应对象的公平,它在现实生活中履行着维系与捍卫社会公平的职能; 5.善恶报应信仰作为一种公正世界信念与心理控制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6.善恶报应信仰作为一种公正世界信念能够预测心理控制感,其中终极公正与固有公正可以预测个人效能;终极公正与固有不公正可以预测社会政治控制。
【关键词】:善恶报应 民间信仰 内容分析 价值取向 控制感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B9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7-17
  • 2.1 信仰、民间信仰、民间宗教7-9
  • 2.1.1 信仰7-8
  • 2.1.2 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8-9
  • 2.2 善恶报应信仰及其相关研究9-13
  • 2.2.1 中国报应观的缘起与演变9-11
  • 2.2.2 善恶报应信仰的相关研究11-13
  • 2.3 相关的心理学理论13-16
  • 2.3.1 公正世界理论13-15
  • 2.3.2 价值取向15
  • 2.3.3 心理控制感15-16
  • 2.3.4 认知失调理论16
  • 2.4 相关研究方法16-17
  • 3 研究的总体构想17-18
  • 3.1 研究目标17
  • 3.2 研究假设17
  • 3.3 研究思路及总体设计17-18
  • 4 研究一:网络善恶报应故事的内容分析18-28
  • 4.1 研究对象18
  • 4.2 设计方法与步骤18-20
  • 4.2.1 分析单元的划分及编码原则18
  • 4.2.2 对善恶报应故事进行的内容分析18-20
  • 4.2.3 对故事编码信度的检验20
  • 4.3 结果20-25
  • 4.3.1 报应起因的类目分析20-22
  • 4.3.2 报应结果的类目分析22-24
  • 4.3.3 报应执行者的类目分析24
  • 4.3.4 报应承受者的类目分析24-25
  • 4.3.5 报应承受者所属阶层的类目分析25
  • 4.4 中国人报应信仰的认知讨论25-28
  • 4.4.1 报应突显出的中国人的价值取向25-27
  • 4.4.2 报应信仰中恶报彰显出的强烈剥夺27
  • 4.4.3 鬼神信仰下的赏善惩恶的公平与公正27
  • 4.4.4 善恶报应信仰体现了报应对象的公平与公正27-28
  • 5 研究二:善恶报应信仰作为一种公正世界信念的积极功能28-31
  • 5.1 研究方法28-29
  • 5.1.1 研究对象28
  • 5.1.2 测量工具28-29
  • 5.1.3 施测过程29
  • 5.1.4 数据处理29
  • 5.2 研究结果29-30
  • 5.2.1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总体特征分析29
  • 5.2.2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控制圈的相关分析29
  • 5.2.3 公正世界信念对控制感的预测作用29-30
  • 5.3 讨论30-31
  • 5.3.1 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30
  • 5.3.2 公正世界信念对控制感的预测作用30-31
  • 6 总讨论31-33
  • 6.1 将对善的追求与实践落实到具体行动,使其由理想变为现实31-32
  • 6.2 善恶之报为天下之利的实现机制32
  • 6.3 善恶报应信仰体现的公平与公正32
  • 6.4 善恶报应信仰作为一种公正世界信念的积极功能32-33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33
  • 8 小结33-34
  • 参考文献34-38
  • 附录38-41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卿;张洋;;儒、释、道的报应观比较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刘道超;善恶报应观念性质试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易军;;另一种“法的正义”——民间报应正义的法理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余娟;;论心理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陈彬;陈德强;;“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胡炳章;;善恶报应与社会正义——土家族伦理思想系列研究之一[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践;;因果报应论对传统政治正义观的补充[J];理论学刊;2007年01期

9 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J];民俗研究;2008年04期

10 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善恶报应信仰的心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5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