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菩萨行的诠释
发布时间:2017-04-25 13:04
本文关键词:略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菩萨行的诠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的重点是五十三参所蕴含的菩萨行理论。本文共分四章,围绕善财童子一生成佛的参访游历展开。通过分析善财童子对菩萨行的演绎,试图批寻出五十三参所体现的菩萨行的蓝图、行法及特点。 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 第一章着重分析五十三参的经文结构和线索。五十三参的整体结构分三大环节。其每参的内部结构的又可分为六个环节。其线索由明、暗两条线索构成:明线疑情、暗线信心。 第二章分析菩萨行所要实现的蓝图。五十三参的蓝图即《华严经》所要实现的蓝图,这幅蓝图在体上由佛、法、僧三宝来表达,在相上由智正觉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三世间的模式来表达,在用上则采用文殊普贤毗卢遮那华严三圣之间的互动来诠释。 第三章着重分析菩萨行六位行法的展开。六位行法以十信作为菩萨行的前行,十信满心、始觉初发作为菩萨行的起点。十住位会理契真,虽然其中的十个位次都各有侧重,但其重点都在于对真际空性的契证。十行位依真起行,依于住位所证得真际空性展开菩萨行,通过修习十波罗蜜获得一切智智发起大愿善根。十回向位承接十行位实现愿行会融,将菩萨悲智无极限的扩展,将十波罗蜜无尽展开。通过愿行会融的实践,障蔽自性的障碍得以祛除,自性呈现,便可登地。十地位悲智成德,十个位次的修行,悲智互为先导,觉行不断增胜,十地位满,成就等觉。十一地悲终智起,行普贤行,普贤行圆满,进入妙觉位。 第四章菩萨行的特点,也是本文的结论。通过第三章第四章的分析,总结出善财五十三参所诠释的菩萨行是为实现成佛蓝图而进行的上下求索的过程,这种求索以“游历”的形式出现,“游历”所隐喻的意涵说明菩萨行正是上下求索的生命游历。另外,通过第四部分的六位行法的展开可以看出,六位行法是一个完整的双回向的模式。 通过以上四部分的研究,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五十三参的经文紧扣六位行法的修行过程而展开,参参之间的衔接自然而紧密,与六位行法的推进过程相符合。 第二,五十三参的菩萨行蓝图,从体、相、用三个层面展开,显示了成佛的无尽自在和无限庄严。 第三,善财演绎六位行法的过程中实现了空与有、真与俗、悲与智的圆满融合,体现了双回向的菩萨行特点。双回向的展开将自我解脱与普渡众生融为一体,众生无尽,菩萨行愿无尽,这正是普贤行的特点。 第四,善财以上下求索的游历来实践菩萨行,他从一个修行品位升进另一个修行品位,游历了不同的生命境界而最终成佛。“游历”的形式十分贴近芸芸众生生命存在的方式,从而使芸芸众生的生命历程都有成为菩萨行程的可能,扩展了菩萨行的外延,具有浓厚的人间性。
【关键词】:善财童子 五十三参 菩萨行 六位行法 双回向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第一章 五十三参的经文结构和线索13-21
- 第一节 经文结构13-17
- 一、整体结构13-16
- 二、内部结构16-17
- 第二节 明暗两条线索17-21
- 一、以"疑情"为明线17-18
- 二、以"信心"为暗线18-21
- 第二章 菩萨行的蓝图21-31
- 第一节 三宝蓝图21-25
- 一、三宝与法界22-23
- 二、三宝与三圣23-25
- 第二节 三世间蓝图25-31
- 第三章 菩萨行的展开31-59
- 第一节 菩萨行的起点33-36
- 第二节 菩萨行的进阶36-59
- 一、位前信行——十信位36-38
- 二、会理契真——十住位38-43
- 三、依真起行——十行位43-47
- 四、愿行会融——十回向47-52
- 五、悲智成德——十地位52-56
- 六、悲终起智——等觉位56-57
- 七、果德自在——妙觉位57-59
- 第四章 菩萨行的特点59-71
- 第一节 双回向的菩萨行法59-63
- 第二节 上下求索的生命游历63-71
- 一、"游历"的隐喻64-67
- 二、上下求索的行为特点67-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9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炜;;诠释学的当代价值与意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印顺;;善财南参(上)[J];法音;2006年11期
3 唐忠毛;;“学”、“证”之间——近代以来佛教研究方法的困境及其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雷龙乾;实践观哲学引论[J];攀登;1995年05期
5 李晓婧;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刘小枫;;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经典与解释——文本解读与古典学问的样式(笔谈)[J];求是学刊;2008年03期
7 吴言生;华严帝网印禅心──论《华严经》、华严宗对禅思禅诗的影响[J];人文杂志;2000年02期
8 李凯;;“中国诠释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陈治国,洪汉鼎;2003: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陈治国;洪汉鼎;;2005: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略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菩萨行的诠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