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
本文关键词:《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对近30年来国内《圣经》典故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评析和再阐释,对《圣经》典故研究的价值和缺失做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依次分析:《圣经》典故研究的翻译学价值、语言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部分同类研究在概念模糊、交叉,学科阻隔和重复性劳动等方面体现的某些不足。以期为今后更为深入的《圣经》典故研究提供一种价值参照,进而为《圣经》研究的再阐释提供一个分析个案。同时希望本文初浅的尝试能够为修辞学介入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提供一份探索的记录,为中西语言与文化的接触、交融与借鉴提供一种兼顾《圣经》典故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观察与思考。
【关键词】:《圣经》 典故 价值 缺失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7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4
- 中文文摘4-8
- 目录(中文)8-11
- 目录(英文)11-14
- 绪论14-38
- 第一节 现有《圣经》研究的研究概述14-29
- 第二节 本文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29-31
- 一. 选题意义29-31
- 二. 研究对象31
- 第三节 几点说明31-33
- 一. 本文文献资料的时间跨度和主要来源31-32
- 二. 本文引述《圣经》典故的源文本层次32
- 三. 本文不同表述系统中《圣经》书名号使用原则32
- 四. 本文重要术语使用原则32-33
- 五. 本文数字使用原则33
- 六. 本文序号33
- 第四节 研究起点:概念界定33-38
- 一. 典故、用典、引用33-36
- 二. 《圣经》研究中的典故36-38
- 第一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翻译学价值38-54
- 第一节 《圣经》典故翻译方法38-41
- 第二节 《圣经》典故译文比较41-43
- 第三节 《圣经》典故汉译:三个平面的语言距离43-49
- 第四节 《圣经》典故汉译的文化信息流失问题49-52
- 小结52-54
- 第二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学价值54-62
- 第一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源—语义学价值54-58
-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运用价值58-59
- 第三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教学价值59-60
- 小结60-62
- 第三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文学价值62-88
- 第一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跨文本功能价值62-72
- 一. 《圣经》典故跨文本人物塑造功能研究63-65
- 二. 《圣经》典故跨文本情节衍生功能研究65-67
- 三. 《圣经》典故跨文本主题深化功能研究67-68
- 四. 《圣经》典故跨文本风格定位功能研究68-72
-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跨文本结构价值72-86
- 一. 一对一跨文本结构:《圣经》典故和单一他类文本研究72-78
- 二. 一对多跨文本结构:《圣经》典故和多种他类文本研究78-81
- 三. 多对一跨文本结构:《圣经》中多个典故和单一他类文本研究81-84
- 四. 多对多跨文本结构:《圣经》中多个典故和多种他类文本研究84-86
- 小结86-88
- 第四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缺失88-110
- 第一节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交叉88-95
- 一.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单向交叉88-90
- 二.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多向交叉90-95
-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中的学科阻隔95-99
- 一. 中文学科《圣经》典故研究的部分状况95
- 二. 英文学科《圣经》典故研究的部分状况95-97
- 三. 中英文学科共同涉及的《圣经》典故研究部分状况97-99
- 第三节 《圣经》典故的重复性研究举隅99-106
- 小结106-110
- 结语110-114
- 一. 本文主要观点110-112
- 二. 本文不足之处112-114
- 附录: 近30年国内《圣经》典故研究论著目录114-132
- 参考文献132-15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54-155
- 致谢155-156
- 个人简历1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准;《圣经》与俄语成语[J];中国俄语教学;1997年01期
2 任东升;《圣经》中文译者对翻译理论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2期
3 朱德俊;出自《圣经》的三个名词典故[J];语文世界(蓝B版);2001年01期
4 张功耀;《圣经》中的诗歌及其美学结构[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赵晓阳;《圣经》汉译版本之最[J];中国宗教;2004年03期
6 ;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在"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开幕式上的致辞[J];天风;2004年09期
7 邓杉;;论《圣经》智慧文学的核心理念[J];思想战线;2009年S2期
8 王秉钦;《圣经》·《复活》及其它──宗教文化翻译漫笔[J];外语学刊;1994年03期
9 ;关于“读经”学习:读者·作者·编者[J];中国天主教;1995年03期
10 金丽;《圣经》与西方文学——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雁南;董桂君;;《圣经》基本词汇漫说[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廖琴芳;;试论《圣经》中盐的功能和基督徒在世上的功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4 李淑静;;幂姆:文化的守望者——幂姆的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相龙烽;;“道成肉身”与神话思维——《圣经》隐喻的始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晓丹;;浅析犹太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玉波;;“一半”溯源——人类性文化史札记[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8 苏欲晓;;屈原之问与约伯之问——两种文化下的终极质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杰;;明清时期在华天主教在同性恋问题上与中国的文化差异[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徐文堪;;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奥巴马拟效法前辈,以林肯用过的《圣经》宣誓[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现存最古老《圣经》首次以数字版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陈克勤;《圣经》形成年代提前400年[N];光明日报;2010年
4 梁工 河南大学文学院;在民族灾难中孕育形成的《圣经》正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杨舜涛;《圣经》对文学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康慨;古腾堡《圣经》网上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杨桂青;选择出发也就是选择离开[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李海龙;数据不是《圣经》[N];经理日报;2003年
9 傅华文;英语学习走近《圣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张雪松;《圣经》中的“逆来顺受”[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佩璇;《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3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高深;《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黄霞;《圣经》“诗歌书”的文学特色及其文本解读[D];复旦大学;2007年
6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陈玉梅;神的人类学:海舍尔的宗教哲学[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江岩;天人之际与神人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勇;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圣经》“爱德”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希;《圣经》中的人神关系的变形及其文学表现[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静;唐宋诗词中典故英译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肖超;从等效理论看《威尼斯商人》中的典故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楠;《窦娥冤》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张笛;从文化角度论唐诗典故的英译策略[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长江;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威尼斯商人》典故翻译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海莉;互文性理论与许渊冲《西厢记》的典故英译[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盛华;从文化角度论英汉典故翻译中语用隐含的传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皮新霞;文化语境动态顺应视角下霍译本《红楼梦》中的典故翻译[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