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到仙:先秦时期神仙信仰的形成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3 07:50
发源于先秦时期的神仙观念是多种思想因素交汇的结果,而在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实践的发生则表示了神仙信仰的正式形成。本篇论文的重点问题是研究先秦时期神仙信仰的形成,在论文开篇主要探讨信仰的构成与发展逻辑,构成信仰的三大结构要素是: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信仰实践,三者缺一不可。在信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信仰形式:一是认识对象与信仰对象重合的信仰形式,神的信仰属于这一类;二是由具体观念发展至概念,并且信仰对象和信仰主体可以进行转化的信仰形式,神仙信仰便是属于这一类。在明确信仰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第二章节主要对神仙信仰中神、仙二字从字义和内涵两方面进行梳理,春秋时期以“帝(天)”信仰为首构成神的信仰体系,进入战国时期“天”的信仰权威破裂,各地区呈现地域分明的信仰状态,而“神”字发展到战国时期所表达的字义有:一、继续表示所信仰的神灵;二、表示人的精神;三、表示人死后魂的状态(魂气盛者为神);四、表示人可以达到的状态(神人)。“仙”字也经历了从“僊”到“仙(山)”的字形变化,其所蕴涵的内涵变化则是从表示上升到表示不死长生之人。“神仙”内涵的确立分为两个阶段,先秦时期的不死飞升观念发展至西汉时期,“神僊”一...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一)神仙信仰形成相关研究
(二)神仙思想发生的相关研究
(三)道教及宗教学研究下的神仙信仰形成研究
(四)神仙思想研究的综述类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信仰的构成及发展逻辑
一、信仰的三要素: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信仰实践
二、信仰的发生及发展逻辑
(一)认识对象与信仰对象重合的阶段
(二)人为构造信仰对象的阶段
第二章 “神”“仙”的字义发展及“神仙”内涵形成
一、先秦时期“神”的信仰及字义发展
(一)先秦时期神的信仰发展
(二)“神”的字义发展
二、“仙”的字义演变
三、“神仙”内涵的确立
(一)神僊、不死与飞升
(二)仙(山)人、长寿与隐者
第三章 先秦时期影响神仙信仰主体形成的因素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从曲阜到临淄
(一)周之礼乐之都——曲阜文化中心
(二)稷下学宫与临淄文化中心的生成
二、社会职能的变化:巫史、早期方士与方仙道
(一)商周时期巫史演变:从巫史到卜祝宗史职官体系
(二)职官体系的没落与方士的形成
第四章 先秦时期神仙信仰对象的形成
一、先秦时期神僊信仰的宇宙图式
(一)人界到天界——飞升至天
(二)昆仑神山与齐地之海的结合——海上神山
二、仙人概念形成之前的信仰
(一)不死飞升的观念信仰
(二)对神僊群体的信仰
第五章 先秦时期神仙信仰实践的发展
一、以神山为中心的信仰实践:求海上神山、登山、封禅与楼居
二、神话中的不死药、求药与服食
三、不死的方法:形解飞升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微探[J]. 孙昀昕,常荣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2)
[2]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J]. 刘宗迪. 民族文学研究. 2019(06)
[3]《列仙传》成书时代考[J]. 杨晓丽. 文学与文化. 2018(01)
[4]不朽观念与仙话的兴起:论先秦仙话的发生[J]. 宋文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5]神仙起源考论[J]. 熊铁基. 学术界. 2017(07)
[6]“神仙”研究百年[J]. 曾建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8)
[7]秦汉以来的鬼神信仰与仙话研究[J].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6(01)
[8]官出于史,史由巫出:三代官僚体制渗透着巫觋文化的胎记[J]. 王洪军. 文艺评论. 2015(10)
[9]马王堆帛画与汉初“道者”的信仰[J]. 姜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14(12)
[10]二十世纪中国仙话研究述评[J]. 贾利涛. 文学教育(中). 2013(11)
博士论文
[1]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D]. 杨永生.东北师范大学 2019
[2]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 姚晓娟.吉林大学 2011
[3]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 左建.浙江大学 2010
[4]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 张文安.郑州大学 2005
[5]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 李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6]周代宗教思想的演进[D]. 张晓虎.西北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先秦鬼神及仙观念研究[D]. 张洁.山东大学 2019
[2]《列仙传》研究[D]. 杨瑞楠.西南大学 2019
[3]秦简牍资料所见鬼神信仰研究[D]. 贾西周.陕西师范大学 2016
[4]战国秦汉时期齐方士神仙信仰研究[D]. 申继鑫.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D]. 滕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1
[6]《山海经》时空观念研究[D]. 林一平.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98893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一)神仙信仰形成相关研究
(二)神仙思想发生的相关研究
(三)道教及宗教学研究下的神仙信仰形成研究
(四)神仙思想研究的综述类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信仰的构成及发展逻辑
一、信仰的三要素: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信仰实践
二、信仰的发生及发展逻辑
(一)认识对象与信仰对象重合的阶段
(二)人为构造信仰对象的阶段
第二章 “神”“仙”的字义发展及“神仙”内涵形成
一、先秦时期“神”的信仰及字义发展
(一)先秦时期神的信仰发展
(二)“神”的字义发展
二、“仙”的字义演变
三、“神仙”内涵的确立
(一)神僊、不死与飞升
(二)仙(山)人、长寿与隐者
第三章 先秦时期影响神仙信仰主体形成的因素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从曲阜到临淄
(一)周之礼乐之都——曲阜文化中心
(二)稷下学宫与临淄文化中心的生成
二、社会职能的变化:巫史、早期方士与方仙道
(一)商周时期巫史演变:从巫史到卜祝宗史职官体系
(二)职官体系的没落与方士的形成
第四章 先秦时期神仙信仰对象的形成
一、先秦时期神僊信仰的宇宙图式
(一)人界到天界——飞升至天
(二)昆仑神山与齐地之海的结合——海上神山
二、仙人概念形成之前的信仰
(一)不死飞升的观念信仰
(二)对神僊群体的信仰
第五章 先秦时期神仙信仰实践的发展
一、以神山为中心的信仰实践:求海上神山、登山、封禅与楼居
二、神话中的不死药、求药与服食
三、不死的方法:形解飞升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微探[J]. 孙昀昕,常荣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2)
[2]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J]. 刘宗迪. 民族文学研究. 2019(06)
[3]《列仙传》成书时代考[J]. 杨晓丽. 文学与文化. 2018(01)
[4]不朽观念与仙话的兴起:论先秦仙话的发生[J]. 宋文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5]神仙起源考论[J]. 熊铁基. 学术界. 2017(07)
[6]“神仙”研究百年[J]. 曾建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8)
[7]秦汉以来的鬼神信仰与仙话研究[J].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6(01)
[8]官出于史,史由巫出:三代官僚体制渗透着巫觋文化的胎记[J]. 王洪军. 文艺评论. 2015(10)
[9]马王堆帛画与汉初“道者”的信仰[J]. 姜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14(12)
[10]二十世纪中国仙话研究述评[J]. 贾利涛. 文学教育(中). 2013(11)
博士论文
[1]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D]. 杨永生.东北师范大学 2019
[2]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 姚晓娟.吉林大学 2011
[3]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 左建.浙江大学 2010
[4]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 张文安.郑州大学 2005
[5]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 李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6]周代宗教思想的演进[D]. 张晓虎.西北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先秦鬼神及仙观念研究[D]. 张洁.山东大学 2019
[2]《列仙传》研究[D]. 杨瑞楠.西南大学 2019
[3]秦简牍资料所见鬼神信仰研究[D]. 贾西周.陕西师范大学 2016
[4]战国秦汉时期齐方士神仙信仰研究[D]. 申继鑫.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D]. 滕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1
[6]《山海经》时空观念研究[D]. 林一平.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98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9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