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汉译《杂阿含经》中的“业”思想

发布时间:2021-08-07 20:26
  佛陀涅槃之后,佛陀的教化,作为一种包容性和适应性很强的文化,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于不同的时空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追究思想的本来面目,还原佛教本怀,显得尤为重要。汉译《杂阿含经》来自说一切有部,被认为是记录佛陀教理最早的北传经典,其中以《杂阿含经》作为佛法的母体,其他三部《阿含经》都是由此发散而来,它的地位十分突出,从中可以看到佛陀住世时的思想记录。从汉译《杂阿含经》文本出发,理清业的基本内容,并将其与佛教的“缘起”与“无我”学说联系起来,可以看清《杂阿含经》对于业的阐释。从“缘起”和“无我”来说业,不仅加深了对业的理解,更是从业的角度对缘起法和无我进行了比以往研究中更深刻的理解。业报理论不如“因缘法”、“无我”等思想频频出现在佛教教义当中,但是每一思想在与业报联系起来之后,更能加深对佛教教法的理解。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一、大陆学术界汉译《杂阿含经》研究综述
        二、大陆学术界业报思想研究综述
        三、台湾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译《杂阿含经》概述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汉译《杂阿含经》概述
    第二节 汉译《杂阿含经》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译《杂阿含经》的产生与流传
        二、汉译《杂阿含经》在中国的翻译与整编
第二章 汉译《杂阿含经》中“业”的内容
    第一节 “业”概述及佛教之前的印度业论
        一、“业”概述
        二、佛教之前印度的业论
    第二节 六师外道的思想
        一、末迦梨瞿舍利子的宿命论
        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断灭论
        三、迦罗拘陀迦栴延的唯物论
        四、富兰那迦叶的无因论
        五、先阇那毘罗胝子的不可知论
        六、尼乾陀若提子的苦行主义
    第三节 业的具体内容:十善业与十恶业
    第四节 业的起源:无明
    第五节 业的果报:善有乐果,恶有苦果
    第六节 业的解脱之道:八正道
第三章 汉译《杂阿含经》中“业”的思考
    第一节 以缘起解释业的形成
        一、因缘法
        二、缘生法
        三、业与缘起
    第二节 以无我解释业报的流转
        一、业与无我
        二、业与自作自受
        三、业与轮回
    第三节 作为宗教理论的佛教业报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杂阿含经》传译再考[J]. 屈大成.  宗教学研究. 2016(03)
[2]佛家业力因果的认知方式及认知能力培养解读——以汉译四部《阿含经》为例[J]. 刘朝霞.  宗教学研究. 2015(02)
[3]古印度吠陀时代之业论[J]. 屈大成.  南亚研究. 2011(03)
[4]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与无我[J]. 邓曦.  宗教学研究. 2008(01)
[5]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J]. 魏长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6]《杂阿含经》中的波斯匿王[J]. 哈磊.  宗教学研究. 2001(01)
[7]试谈业报理论的产生——“业报理论源流探索”之四[J]. 葛维钧.  南亚研究. 1998(01)
[8]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 王月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9]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J]. 方立天.  中国文化. 1992(02)
[10]《杂阿含经》研习[J]. 蔡惠明.  法音. 1988(11)

博士论文
[1]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D]. 王鹤琴.西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杂阿含经》中的舍利弗研究[D]. 曲勤.辽宁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28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8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1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