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客家民俗“锣花舞”仪式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1-08-07 17:32
  "锣花舞"是一种降神驱邪、祈福消灾的客家民俗仪式,至今仍活跃在客家人的驱邪、祭祖、庙会等礼仪活动中,为客家地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客家人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祈求家族兴旺、平安健康的心理。"锣花舞"仪式中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给予客家人许多心理期许,同时也在客家族群间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本文立足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锣花舞"仪式的过程、文化属性、人类学意义等进行分析和阐释。 

【文章来源】:四川戏剧.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锣花舞”仪式的过程
二、“锣花舞”仪式的文化属性
    (一)宗教属性
    (二)表演内涵
三、“锣花舞”仪式的人类学阐释
    (一)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
    (二)仪式展演的符号学阐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旋律纪录片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探究[J]. 杨会.  电影评介. 2018(17)
[2]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J]. 许博卿.  智库时代. 2018(27)
[3]戏剧的有效一招——“延宕”[J]. 张玉雁.  戏剧之家. 2004(01)
[4]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续)[J]. 路易·阿尔都塞,李迅.  当代电影. 1987(04)



本文编号:3328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8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