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汉代神话流变的时代特征及动因

发布时间:2017-04-28 22:06

  本文关键词:汉代神话流变的时代特征及动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年来,学界对中国神话流变的研究有两种非常明显的倾向:一是重视神话个案的纵向研究,描绘某一特定神话的流变轨迹,而神话宏观的横向研究者少;二是关注神话流变的表层现象,而关注神话流变动因者少。 在中国神话流变的漫长过程中,汉代是中国神话再度活跃的阶段,是神话传播流变的黄金时期。 本文旨在从历史的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汉代神话放置于其所在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中去,揭示汉代神话流变的时代特征,同时通过社会背景寻求其流变的时代动因,从而尽可能真实地勾勒出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现象。本文拟从以下四方面对此观点给予充分地论证分析。首先,对汉代神话进行总体思考,概括介绍汉代神话的地位、层次及其载体。其次,汉代神话流变具有的时代特征:神性上,趋善避恶,看重善性,描绘善神的恩泽和对人类的佑助;地位上,外向征服,神话主人公役使神人、驾驭神物、控制自然;情感上,两性相偶,或为神—神相偶,或为人—神相偶;本质上,仙话倾向,这种本质上的变化是深刻而广泛的;色彩上,政治功利,神化帝王,为汉王朝服务。总体说来,汉代神话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时代特征与汉代社会具有的气势、思想及心态等是浑然一体的。再次,从汉代神话流变的时代动因角度来看,这种时代特征是时代政治氛围、思想文化转向、社会心态倾向、个人意识影响等多方面作用下的结果。这表明了汉代神话所独具的时代特征是这些因素发生转化的一种外化。最后,毋庸质疑的一点是,汉代神话的流变具有深远的影响,确立了后世神话流变模仿的范式和情节的定型。
【关键词】:汉代 神话 流变 时代特征 时代动因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B9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概说10-15
  • 1.1 关于神话理论的思考10-12
  • 1.2 关于汉代神话的思考12-15
  • 1.2.1 汉代神话的地位12-13
  • 1.2.2 汉代神话的层次13-14
  • 1.2.3 汉代神话的载体14-15
  • 第二章 汉代神话流变的时代特征15-46
  • 2.1 趋善避恶的神性15-23
  • 2.1.1 善恶神性的产生流变15
  • 2.1.2 善恶神性的流变类型15-23
  • 2.2 外向征服的地位23-30
  • 2.2.1 汉赋神话的征服性23-27
  • 2.2.2 人神地位的新变化27-30
  • 2.3 两性相偶的情感30-36
  • 2.3.1 神—神相偶31-35
  • 2.3.2 人—神相偶35-36
  • 2.4 仙化倾向的本质36-40
  • 2.4.1 神话、仙话之别36-37
  • 2.4.2 倾向的主要表现37-40
  • 2.5 政治功利的色彩40-46
  • 2.5.1 帝王感生41-43
  • 2.5.2 受命符瑞43-46
  • 第三章 汉代神话流变的时代动因46-68
  • 3.1 时代政治的氛围46-48
  • 3.1.1 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46-47
  • 3.1.2 对外扩张的武功征伐47-48
  • 3.2 思想文化的转向48-54
  • 3.2.1 阴阳五行观念48-50
  • 3.2.2 谶纬方术思想50-52
  • 3.2.3 天人感应学说52-54
  • 3.3 社会心态的倾向54-60
  • 3.3.1 楚汉传承心态54-55
  • 3.3.2 功利主义心态55-56
  • 3.3.3 长生不死心态56-60
  • 3.4 个人意识的影响60-68
  • 3.4.1 刘安与《淮南子》中的神话60-62
  • 3.4.2 司马迁与《史记》中的神话62-63
  • 3.4.3 班固与《汉书》中的神话63-65
  • 3.4.4 王充与《论衡》中的神话65-68
  • 第四章 汉代神话流变的深远影响68-73
  • 4.1 确立模仿的范式68-70
  • 4.2 强化情节的定型70-73
  • 结语73-75
  • 参考文献75-77
  • 附图77-8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2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金宇飞;;龙山文化与古史传说的对比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5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阚绪良;;“履帝武敏歆”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于川;《吕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刘天利;;楚狂屈原的精神个性与诗歌创作形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郭其智;;更爱枝头弄金缕 异时相对掌丝纶——汉民族植物民俗文化举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黑龙江流域人类起源神话比较研究[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普珍;;葫芦文化:释“壶”中之福[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6 高有鹏;;古代禅让政治的文化理想——关于中国神话传说的尧舜禹时代[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7 崔华;;试析汉代陶灶上的“灶神”画像[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牛天伟;;“伏羲女娲执规矩”画像之象征寓意浅探[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佘向东;翟跃;;试析南阳汉画中的楚文化因素[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卜友常;;汉代画像石墓起源新考[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元旦;藏族神话与《格萨尔》史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郭丽伟;深层呼唤与别样的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神话流变的时代特征及动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3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1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