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试析南诏铁柱的彝族树崇拜元素

发布时间:2021-08-13 19:12
  南诏铁柱建于南诏蒙世隆时期,是南诏王室的祭天柱。柱体呈圆形,底座为3层台,顶端为半圆形铁盖,以3根木杈支撑,形状如一棵树,亦如一根带3杈的树枝,是彝族先民树崇拜的物象化图腾。彝族先民信巫鬼重祭祀,认为树是天地之间的通道,从祭天、祭山神、祭社到净宅扫秽及日常祭祀,均不离于树,进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图腾崇拜和祭祀礼仪。从密枯神树的选定、神座树枝的布局到三杈松枝的普及以及打醋碳仪式中柏枝树叶的广泛使用,不难看出树在彝人生活中的神圣性和功能性。 

【文章来源】:宗教学研究.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试析南诏铁柱的彝族树崇拜元素


铁柱庙照壁上的张氏“祭天图”

踏歌,南涧,彝族,大理


社祭是我国古代祭祀仪式,祭祀对象为社神,为农业祭祀之一种。《太平御览》卷30“时序部”引《孝经纬》云:“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23)《淮南子·氾论训》亦云:“禹劳天下,死而为社。”(24)根据丁山先生考证,古代祀社即祭祀后土,并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25)古代社、稷同祭,皆以树为祭祀对象,《文献通考》卷82《郊社考·社稷》解释了以树祭社的缘由:“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使民人望见而师敬之,又所以表功业”(26),《论语·八侑》载:“哀公问社。宰我对曰:社,夏侯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27)《墨子》亦有“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菆位”(28)之说,因而,古人立社,必依茂林、乔木,择木而祭。《元史·志》第27《祭祀》将松树作为社稷坛上的祭祀树:“社树以松,于社稷二坛之南各一株。此作主树木之法也。”(29)夏侯氏、殷人及周人皆以树木为祭祀对象,这在先秦时期是极为普遍的,且对西南夷民也有较大影响。只不过,正如牟钟鉴先生所言,少数民族的社祭“不是一般的大地崇拜,它只祭拜本氏族或部落管辖范围内的土地”(30)。因而,各村皆有社树作为本村的保护神。我国西南地区多山,自古有祭祀山神之俗。对于西南夷民来说,其生产、生活均离不开山,山神与社神之间的界线渐趋模糊,均以树作为山神、社神寄居之所,其区别仅在于祭祀规模的大小,而祭祀仪式几乎是一致的,近坝区者立土地庙,近山区者立山神庙,并在庙一侧植松树或杉树一株作为神树,但凡祭祀皆从神树始。这是西南夷民中较为独特的社神崇拜礼俗。据马学良《云南彝族研究文集》载:“云南民每数村立一社,于其所居之村外丛林中选择枝叶茂密的老树为社神,每年定期举行一次祭祀。是日阖村备牺牲献祭,每家举一代表与祭,先在树下燃起柴火,由巫师诵经祭拜,然后卜卦占一年吉凶,祭毕全村男女老幼在树下聚餐。”(31)祭社是集体活动,其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平安,祭祀完毕,所有人在神树前歌舞庆贺。

彝族,大理,南涧,山镇


彝人日常祭祀多以三杈松枝象征神树。三杈松枝根部一面削皮,涂以鸡冠血,并沾几片鸡毛于其上,这一临时神位即布置完成。这种以三杈松枝代替神树的祭祀习俗在彝族中几乎是通行的。一般而言,彝人祭祀时,有树则祭树,无树则祭三杈松枝。三杈松枝成为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神枝。用作神位的三杈松枝常需精心挑选,以形状周正、叶色葱绿者为上,不可将其置于地上,或沾染任何污秽,以保证神枝的圣洁。神枝的安插也多由毕摩、祭司或家中年长者为之。彝族常用的三叉松枝是神树的简化,而于家中插树枝祭祀则源于氐、羌先民的树崇拜习俗。徐嘉瑞先生认为,大理洱海地区的彝族、白族与川西羌人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因而,大理境内的树崇拜与羌族同源。鲁儒林《西昌之行》云:“(羌人)亲长死后,以树枝插于屋左上角,代表灵位。”(37)在羌人的宗教信仰中,树枝为最高之神灵,将树枝插于屋顶,亦有天神接引祖灵升天之意。因而,羌人所插树枝除了代表祖先灵位,更将其尊为最高神灵。方国瑜引《羌人的信仰》一文说:“有砌高二公尺方形石碓上,插杉树一根,此处系主神所在,……此为最古之神,致祭人以新杉树枝将白石神龛上之旧杉树枝换下……焚去,然后跪拜祷告。”(38)可以说,彝族、白族及纳西族等皆承袭了羌人树崇拜习俗,“随畜迁徙”过程中,由“川南至滇西北,又至大理地区”(39),而大理多山松,故以松枝代杉枝,且松树多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以松枝作为祭祀之神枝具有永恒长青之意。只不过,明清以来,祭祀祖先的神枝已被祖灵筒、神主牌代替,而松树枝则专用以祀神。大理巍山、南涧一带彝族家中供奉的厩神——“密枝”“密士”或“密士老爷”,即以三杈松枝代替。


本文编号:3340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40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