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永不磨灭的灵魂:寻觅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7-04-29 12:21

  本文关键词:永不磨灭的灵魂:寻觅与超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扎诺夫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且庞杂无体系,文学批评活动则贯穿其一生。他是白银时代重要的宗教哲学家,“新宗教意识”的创始人之一,“新宗教意识”的许多主题都根植于他阐发的思想。同时,他还是独特的文学家,他开创的“新文体”对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罗扎诺夫的文学批评与其宗教哲学思想、文学观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探究俄国宗教文化史中的“宗教哲学复兴”与“新宗教意识”现象,并以此为观照提炼罗扎诺夫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一方面,罗扎诺夫将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融入到文学批评之中,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观、世界观为标尺建构批评体系。通过细读批评家丰富而驳杂的文本,梳理罗扎诺夫批评视野中的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四位经典作家,解读他对不同作家所发表的鲜明倾向性的观点,辨析出其文本背后的思想依托,旨在从整体上探寻罗氏的文学主张。从《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的宗教哲学批评到摒弃传统经院模式的随笔式批评,罗扎诺夫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嬗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这种随性的批评中,涌现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但也不乏偏激片面的言辞。本论文在提炼批评家观点的同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接受,以期在罗氏批评的基础上公正地品评上述经典作家。
【关键词】:罗扎诺夫 普希金 果戈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新宗教意识” 文学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5
  • 绪论15-36
  • 一、国外研究现状16-25
  • 二、国内研究现状25-31
  • 三、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31-34
  • 四、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34-36
  • 第一章 罗扎诺夫思想探源36-50
  • 第一节“宗教哲学复兴”概述36-39
  • 第二节 罗扎诺夫的“新宗教意识”39-47
  • 本章小结47-50
  • 第二章 罗扎诺夫批评视野中的普希金50-88
  • 第一节 俄罗斯民族的“神话英雄”50-70
  • 一、“文学经典”的承继与背离53-60
  • 二、和谐的“使者”60-66
  • 三、民族争端的“弥合者”66-70
  • 第二节“新宗教意识”观照下的普希金70-86
  • 一、消极的基督教徒还是光明的“多神教信奉者”71-78
  • 二、精神的“肉体”78-86
  • 本章小结86-88
  • 第三章 罗扎诺夫批评视野中的果戈理88-143
  • 第一节 果戈理作品的“现实性”之考量90-96
  • 一、对“自然派”奠基人的颠覆90-94
  • 二、文学与生活94-96
  • 第二节 臆造的虚空世界96-126
  • 一、“病态”的魔鬼之城97-104
  • 二、僵死的灵魂104-110
  • 三、“粗鄙”的世界110-116
  • 四、华丽的包装与干瘪的“馅儿”116-126
  • 第三节 理想幻灭的肇端者——果戈理影响下的俄国与俄国文学126-140
  • 一、俄国形象的建构与摧毁126-131
  • 二、席卷灵魂的“虚无之风”131-140
  • 本章小结140-143
  • 第四章 罗扎诺夫批评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43-190
  • 第一节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诠释147-169
  • 一、自由与理性147-152
  • 二、自由的界限152-158
  • 三、“宗教大法官”与被剥夺的自由158-169
  • 第二节 “心灵最深刻的分析家”169-173
  • 第三节 通向光明的崎岖之路173-180
  • 第四节 “魔鬼式的”辩证法180-188
  • 本章小结188-190
  • 第五章 罗扎诺夫批评视野中的托尔斯泰190-223
  • 第一节 虚空的布道192-207
  • 一、“托尔斯泰主义”195-199
  • 二、虚无的“勿以暴力抗恶”199-207
  • 第二节 围绕“伯利恒”的论战207-217
  • 第三节 植根生活的艺术217-222
  • 本章小结222-223
  • 结语223-232
  • 参考文献232-243
  • 致谢243-2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2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刘嘉伟;丛国巍;;^褪枰庀筇轿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王绍卫;;《诗经》山水阻隔诗的文化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冯瑞贞;张t

本文编号:334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4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