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5:10
本文关键词: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时期已十分兴盛,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民间佛教信仰成为敦煌佛教的主流,渗透到敦煌社会、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思想意识、人伦道德、婚嫁丧娶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徒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形成一个异常庞大的民间信仰群体。民间佛教信仰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人格化、偶像化神yG的信仰,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阿弥陀佛信仰、观世音信仰,而且在发展中不断强化对那些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神灵的崇拜,如对风调雨顺有重要作用的海龙王、与人死后命运密切相关的十殿阎王等。这些民间佛教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广泛地影响或支配着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着异常突出的位置。 论文以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流行的各种佛教信仰为研究对象,依据敦煌文献,结合考古资料及传世文献,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一种信仰的起源、兴盛及在敦煌的流传情况加以探讨研究,并通过对这些佛教信仰的研究来分析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的特点。全文共分十个部分:一、绪论,二、阿弥陀佛信仰,三、药师佛信仰,四、观世音信仰,五、五台山文殊信仰,六、十王信仰,七、毗沙门天王信仰,八、宾头卢信仰,九、海龙王信仰,十、敦煌地区民间佛教信仰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论文认为,佛教在传播中大幅度、多层次地渗透影响到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众从僧侣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从探讨义理到注重信仰实践活动,这种不断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社会化、民间化的历程。在佛教中国本土化、社会化、民间化的大环境下,敦煌地区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信众遍布社会各阶层,具有普遍性。上至归义军节度使、高级官员、僧统大德,下至中下级官员、士人学郎、士兵走卒、庶民男女等。二是各种信仰共纳融合,极具兼容性。这一时期敦煌的佛教兼容并蓄,释、道、儒相居并存,相互容纳,其它宗教如景教、摩尼教、袄教等也在敦煌得以自由发展,相得益彰;在与其它宗教的相容共存中,佛教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地位,其兼容性更多地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派、信仰的吸纳与融合。敦煌的民间佛教信仰没有宗派之分,只要能护佑自己及家人,能带来好处的,民众就虔诚信仰。他们崇信佛、菩萨、罗汉、天王、海龙王等各类神灵,而不管他们级别如何,属何宗派,只要对自己有用,就放置一起供养崇拜。三是信仰活动具有极大的实用性。信众们并不注重佛教义理,而是以经像崇拜为中心,侧重开窟建塔、供奉经卷、写经诵经、雕像布施、礼拜斋戒等信仰实践活动;四是各类信仰实践活动都有其目的,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与其实用性是相统一的。
【关键词】:敦煌 佛教信仰 阿弥陀佛 药师佛 观音菩萨 五台山 十王 毗沙门 宾头卢 海龙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9;K870.6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 研究动机及意义9-10
- 二、 本专题研究的界定和范围10-11
- 三、 研究史回顾11-13
- 四、 基本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阿弥陀佛信仰15-57
- 第一节 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及传播15-33
- 一、 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15-16
- 二、 阿弥陀佛信仰传播的萌芽时期16-17
- 三、 阿弥陀佛信仰的发展时期17-26
- 四、 弥陀信仰的盛行不衰26-33
- 第二节 阿弥陀佛信仰在敦煌的兴起33-35
- 第三节 敦煌地区阿弥陀佛信仰的盛行不衰35-57
- 一、 写经做功德36-39
- 二、 讲《阿弥陀经》39-42
- 三、 供奉阿弥陀像42-51
- 1.阿弥陀佛像、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42-45
- 2.绘制西方净土变45-51
- 四、 称名念佛,往生西方净土51-57
- 第二章 药师佛信仰57-82
- 第一节 药师佛信仰的源流及传播57-66
- 一、 药师佛及其信仰源流57-61
- 二、 药师佛信仰在中土的传播61-66
- 第三节 敦煌地区的药师佛信仰66-82
- 一、 抄写读诵《药师经》67-70
- 二、 供奉药师佛70-73
- 三、 燃灯造五色神幡73-75
- 四、 药师净土变75-78
- 五、 药师会78-82
- 第三章 观世音信仰82-115
- 第一节 观音信仰的形成82-87
- 第二节 观世音信仰在中国的流行87-91
- 第三节 敦煌地区的观音信仰91-115
- 一、 称名持咒91-94
- 二、 写《观世音》经94-96
- 三、 礼拜供养96-97
- 四、 造观世音像供养97-109
- 1.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98-100
- 2.圣观自在菩萨100
- 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100-103
- 4.十一面观音103-104
- 5.不空偹鞴垡
本文编号:336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63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