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的修行
发布时间:2017-05-02 14:06
本文关键词:现世的修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社会的发展和运行中,宗教无论是作为理论或是组织都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在哲学层面,宗教建构起人类认识世界的总的理论;在心理层面,宗教能够抚慰心灵和规范道德;在组织层面,宗教也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施加了强大的影响。虽然,在有些时候,宗教并不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无可替代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儒释道为主体的各种各样的宗教一直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它时隐时现,却从未中断。改革开放后,宗教更以迅猛之势蓬勃发展、广泛传播。在新形势下,宗教的发展也存在诸多新特征,如宗教的世俗化、宗教的跨地域传播、新型的宗教组织模式以及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宗教变革等等。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新发展、新特点一方面是对社会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对社会产生影响。 在宗教的跨地域传播中,藏传佛教具有非常典型的特色。藏传佛教本是在中国西部和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传播,然而近二十年来,其在中国广泛的传播开来,甚至在距离藏传佛教中心区最远的中国东北也有数量巨大的信仰者。本文便以中国东北地区H市的藏传佛教信仰者群体为入手点,对他们的信仰动机、组织模式和信教者之间的互动进行研究。 在文章的结构上,运用了“个人—群体—社会”这一结构以分别对应信仰动机、组织模式和信教者之间的互动。在信仰动机方面,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教理教义等因素对作为“个人”的信教者进行分析;在组织模式上,通过对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的观察对H市的藏传佛教组织进行描述;在对信教者之间的互动方面,运用了社会网络理论。 文章的结论也分别对应上述三点。一,信仰者的动机有四种特点:对信仰和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对宗教理论感兴趣、对神秘现象的崇尚、现世的功利性企图。二,对信仰者群体的角色分类和组织模式进行了厘清。三,信仰者之间的互动有三种特色,即存在结构洞和网络的异质性、集体行动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以及群体内的交换行为。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为参与观察法、无结构式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
【关键词】:藏传佛教 宗教信仰 宗教组织 社会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目录4-5
- 第一章 绪论5-13
- 1.1 问题的提出5-7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8-11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皈依与修习:作为个体的信教者与宗教经验13-20
- 第三章 仪式与集会:作为群体的信教者与宗教行为20-31
- 3.1 关于仪式20-21
- 3.2 三种人21-24
- 3.3 一次法会24-31
- 第四章 友谊与利益:作为社会人的信教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31-36
- 4.1 堪布圆寂了31-33
- 4.2 两家佛教商店33-36
- 第五章 结论36-44
- 5.1 H市藏传佛教信众的信仰动机36-37
- 5.2 H市藏传佛教信众的组织模式37-42
- 5.3 H市信众以藏传佛教为背景的互动42-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社会场域中的权力与交换关系[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喜饶尼玛;论战时藏传佛教界僧人的抗日活动[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2期
3 陈友峰;;从“神圣祭坛”到“世俗歌场”——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仪式在戏曲生成中的作用[J];戏曲研究;2010年02期
4 罗桑开珠;略论新时期的藏传佛教及其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马文慧,罗士周;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刍议[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李向平;陈建明;;宗教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双重探索——宗教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1期
7 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8 张文宏,李沛良,阮丹青;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J];社会学研究;2004年06期
9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年04期
10 钱宁;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J];思想战线;199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现世的修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