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金刚经》注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6:14

  本文关键词:《金刚经》注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一卷。《金刚经》自传译到中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佛教经典。可以说,《金刚经》在我国流传最广、研究也最为普遍。《金刚经》历来被认为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髓。目前完整可靠的则有六种译本,而最受人们欢迎,流传最广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佛教般若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对历代的中国思想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般若思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到隋唐时期又是佛教发展的最繁荣时期。般若思想对隋唐时别创立的宗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个宗派对般若思想注疏立说,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的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对三论宗代表人吉藏、唯识宗代表人窥基、天台宗代表人智榃三家的《金刚经》注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透射出《金刚经》在跨越这三大宗派所给三大宗派带来的影响,从而体现出般若中观思想对三大宗派的影响。 本文从三家对《金刚经》的经题、科判、中道实相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得出,三家在注疏中所阐述的思想是以自家宗派的理论为基础。三论宗吉藏是在中观思想的理论框架中进行阐述,以“无所得”为宗旨,把《般若经》的“陛空假有”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认为一切佛说都是在彰显无所得之理,除了无所得之外,别无佛法,一切佛教经典都是在阐明无所得之旨,并表显出他的“中道佛性”的思想。唯识宗窥基是在唯识宗思想的理论框架中进行阐述,虽承认《般若经》中的“无分别”思想,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是有所分别的思想,即在疏中表显出了凡圣的差别及一阐提无佛性不能成佛的思想。天台宗智榃是在天台宗思想的理论框架中进行阐述,是以圆融三谛思想为中心进行阐述,是一念心共具空、假、中三谛的中道实相思想,在“一念心”证得“实相”的宗旨下,把般若中的“空”的思想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圆融三谛的思想。把“方便”之用与“一念心”联系在一起,指出“方便"是“一念心”中的“方便”、是“心”的作用,表显出了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圆融三谛’“止观并重”的思想。 自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互动中表显出了佛教的中国化特点。三家在《金刚经》注疏中突出表显了心性与佛性及主体化的特点。
【关键词】:《金刚经》 吉藏 窥基 智榃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导论7-18
  • 第一节 研究综述7-11
  • 一、论文选题意义7-9
  • 二、研究相关动态9-11
  • 第二节 三家概述11-18
  • 一、三家代表人概况11-14
  • 二、三家宗派的研究综述14-18
  • 第二章 题释18-27
  • 第一节 吉藏的题施19-22
  • 第二节 窥基的题释22-23
  • 第三节 智榃的题释23-26
  • 小结26-27
  • 第三章 科判27-36
  • 第一节 吉藏的科判27-30
  • 第二节 窥基的科判30-33
  • 第三节 智(?)的科判33-35
  • 小结35-36
  • 第四章 思想与方法36-56
  • 第一节 三家对于中道实相思想的诠释36-49
  • 一、《金刚般若疏》的中道实相思想36-40
  • 二、《金刚般若经赞述》的中道实相思想40-43
  • 三、《金刚般若经疏》的中道实相思想43-47
  • 小结47-49
  • 第二节 三家对《金刚经》问答方式的诠释49-56
  • 一、三家对《金刚经》中须菩提问如来答的诠释49-52
  • 二、三家对“双遣否定句式”的诠释52-56
  • 第五章 从大乘三系看三家《金刚经》注疏56-63
  • 第一节 大乘三系思想56-60
  • 第二节 三家《金刚经》注疏与佛教的中国化60-63
  • 一、心性与佛性61-62
  • 二、主体化62-63
  • 结语63-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贵华;;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张伯伟;佛经科判与初唐文学理论[J];文学遗产;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成建华;龙树与中国佛教哲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保同;止观与性具[D];安徽大学;2005年

2 张利文;吉藏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陈氏论(释如田);智者大师性具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金刚经》注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2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2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