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星占学与两汉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21:09

  本文关键词:星占学与两汉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两汉时期,星占学已经非常成熟,它对两汉的政治、民俗、史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流行为星占学在汉代地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研究星占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对于认识星占学理论和深入了解汉代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将星占学对两汉政治、民俗、史学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关于星占学与两汉社会的关系研究,是目前文化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前人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星占学理论本身的探讨,或对天文天象的考证。本文除了介绍一些基本的星占学理论外,更注重分析星占与两汉社会的互动关系,总结出星占学在汉代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前人较少涉及的星占学对两汉政治和史学的影响,作者做了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对星占学理论进行了梳理,进而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星占学与两汉的政治、风俗、信仰、史学等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以往学界在星占学方面的研究状况,从成果和不足两个方面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述评。虽然前人对星占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部汉代星占学的专著,星占学在汉代社会的存在价值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关于星占学对两汉社会的影响还有待于学人们的继续深化和拓展。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星占学的文化传统。这一部分主要说明星占学自身的演变过程和星占学的文化原理。对星占学的功能,星占家进行了论述。接下来对星占学原理中的天人感应、分野理论、天体运行规律三方面作了介绍。这一部分内容为我们后面运用星占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汉代星占学与两汉政治。除了对汉代天文学和星占家的粗略介绍外,主要考察的是星占学对两汉政治的影响,具体对日食占、五星占、北斗星占、彗星占这四个典型的天文星占做了分析。 第四部分:星占学与两汉民俗。这部分从两汉的禳救日食、择吉习俗、墓葬、星辰信仰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天文星占与民俗的关系。 第五部分:天文星占与汉代纪传体史学。汉代的《史记》、《汉书》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时都引录了大量的天文星象,作者对司马迁和班固的这种史传手法分别做了分析,揭示出其背后的深层动机。 第六部分:结论。这一部分分析了星占学在汉代兴盛的各种社会原因。指出星占学是天命论思想在汉代的具体体现。 总之,本文在介绍了星占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星占学原理对两汉社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较为全面的研究了星占学与两汉政治、风俗、信仰、史学等问题。将星占学还原到具体的两汉社会中,这既有利于我们对星占学本身的动态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两汉社会的新视角。作者运用天文星占对汉代史传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填补了前人的研究空白。本文从星占学角度出发对两汉社会做了考察,这在方法上是一种新的尝试,对文化史和汉代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星占学 汉代 政治 民俗 史学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9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一、选题理由和意义9-10
  • 二、研究意义10
  •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10-12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关键问题12
  • 五、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星占学的文化传统13-20
  • 一、星占学的文化传统13-14
  • 二、星占学的文化原理14-20
  • (一) 天人感应15-16
  • (二) 分野理论16-18
  • (三) 天体运行规律18-20
  • 第二章 汉代星占学与两汉政治20-38
  • 一、汉代天文学与星占家20-22
  • (一) 汉代天文学20
  • (二) 汉代星占家20-22
  • 二、星占学与两汉政治22-38
  • (一) 日食占22-26
  • (二) 五星占26-29
  • (三) 北斗星占29-32
  • (四) 彗星占32-38
  • 第三章 星占学与两汉民俗38-57
  • 一、禳救日食的措施38-40
  • 二、星占学与汉代的择日习俗40-44
  • (一) 星占学与堪舆原义考辨40-42
  • (二) 堪舆与择吉选日42-44
  • 三、星占学与汉代墓葬44-50
  • (一) 汉代厚葬习俗的社会背景44-45
  • (二) 墓葬与天文星图45-50
  • 四、星占学与汉代星辰信仰50-57
  • (一) 北斗星信仰50-52
  • (二) 司命星信仰52-55
  • (三) 荧惑星信仰55-57
  • 第四章 星占学与汉代纪传体史学57-63
  • 一、星占学与司马迁的史传笔法57-59
  • 二、星占学与班固的史传笔法59-63
  •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70
  • 致谢7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栋梁;;论《春秋纬》对《春秋》经的阐释[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宋芝业;;薛凤祚中西占验会通与历法改革[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骥;;南阳汉画像石中车的选介[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佘向东;;从汉画看汉代的商业繁荣[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志刚;;书法名石汉画考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钮卫星;天文中国特色的星占学[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董毅然;古代天文学绝不是星占学[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钮卫星 上海交大科学史系副教授;星占学里的凶兆[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江晓原 (上海交大科学史系教授、博导);重温旧梦想 思考新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钮卫星;中国星空:一部写在天上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王睿;读《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有感[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孔庆典;嚼杨枝的功德[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王育济;传统文化精神的和谐诠释[N];光明日报;2002年

9 黄朴民;汉代“独尊儒术”的背后[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海燕;星占学与两汉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丽娜;两汉经学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博;循吏与两汉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瑶;《淮南子·天文训》中天学思想的科学史视角透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郑必兴;西汉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方琳;两汉的庙祭与墓祭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李南江;气候变迁与两汉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梁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丽红;汉代婚姻礼法与婚姻实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良璞;循吏与两汉政治[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星占学与两汉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3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