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族情境”与民族主义诉求
发布时间:2017-05-03 23:06
本文关键词:“非民族情境”与民族主义诉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山东是中国“圣省”,齐鲁大学是基督教差会在山东创办的唯一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对于传教士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各路差会均欲在山东基督教教育中分一杯羹,故齐大还是合作差会最多的教会大学。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齐鲁大学如其他教会大学一样出现了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管理者逐渐向中国人转移,经费开始注重本土来源,政治文化上因应国民政府要求组织校内政治活动。但若仔细考察,会发现齐大的中国化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管理机构的叠床架屋无形中削弱了以校长为代表的中方行政人员的管理权限。齐大的经费来源自始至终都以海外来款为最大宗。齐大对宗教生活的刻意维护与加强以及对政治活动的消极抵制,都表明齐大的基督化办学精神从未稍变。这就形成了一个迥异于公立大学校园氛围的“非民族情境”。所谓“非民族情境”是指在本土设立,而其管理者与维持者非以本民族人士为主,主流思想文化亦非本民族的一个特殊空间。简言之,就是在本民族土地上由外人创建并维持的充满异族文化特质的特殊场域。 在齐鲁大学这一“非民族情境”里,学生群体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公立学校的特征。齐大学生的基督徒比例一直偏高,毕业去向也以发扬“牺牲博爱”的基督服务精神为主要特征,这使得齐大的基督教特色一直得以保持。齐大学生并不缺乏对家国政治的关怀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这从齐大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组织的宗旨与活动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社团组织对政治、社会问题研究的高度兴趣,说明了齐大学生对民族安危的关注与对家国前途的关切;但是这种关注、关切的表现方式却是以理论探讨和学习研究为主,注重从知识中寻找救国真理,而不是上街游行。齐大学生建校至抗战前发动的几次学潮,基本可以反应其在因应实际政治问题时的理性与反省精神,齐大学生对政治的因应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实践疏离、反帝反侵略但不反基督、维护母校、理性爱国和反省的特点。这一特点被集中概括为“追求实际”与“羞作狂喊”。在注重反省的同时,齐大学生也在国家需要时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如下乡宣传反帝、组织医疗救护队、无线通讯队等等,在唤起民众、宣传爱国方面贡献了心智。
【关键词】:基督教大学 齐鲁大学 民族主义 非民族情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9.29;B97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表格目录10-11
- 图片目录11-12
- 绪论12-32
-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非民族情境12-23
- 二、基督教大学、齐鲁大学史研究综述23-29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29-32
- 第一章 “圣省”来了西客:基督新教与近代山东32-45
- 第一节 东方“圣省”山东32-35
- 第二节 基督新教在山东35-45
- 第二章 差会与民族:校史发展中的纠缠力量45-74
- 第一节 从登州到济南45-53
- 第二节 在差会与民族主义的夹缝中53-74
- 第三章 西人掌控:管理机构变迁74-106
- 第一节 分散办学时期74-80
- 第二节 海外董事会与驻华董事会80-90
- 第三节 理事会与驻华董事会90-92
- 第四节 冲击与调整92-106
- 第四章 外款为主:经费来源分析106-129
- 第一节 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与产权归属106-110
- 第二节 学校维持经费110-126
- 第三节 经费与财务管理126-129
- 第五章 “基督化”:校园文化概览129-166
- 第一节 学校宗旨与目标129-138
- 第二节 课程设置138-147
- 第三节 齐大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147-166
- 第六章 宗教特色:学生群体分析166-185
- 第一节 学生来源与特点166-175
- 第二节 毕业生去向与影响175-185
- 第七章 校园中的家国政治:学生社团组织185-208
- 第一节 对国家社会的学理关注:学习学术型185-198
- 第二节 有限度的自治:自治管理型198-203
- 第三节 大学精神:宗教实践型203-208
- 第八章 “追求实际”与“羞作狂喊”:齐大学生风潮208-249
- 第一节 追求自由权利及课程提升:与民族主义无关208-218
- 第二节 五四、五卅、五三与“非基”:民族主义与母校情结218-229
- 第三节 立案引发的斗争:党派力量的渗透与迟来的“非基”诉求229-239
- 第四节 “追求实际”与“羞作狂喊”:国难时期的民族主义表现239-249
- 结语249-260
- 一、齐大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基本历程249-252
- 二、“非民族情境”下的民族主义表现特点252-255
- 三、实践的“反省”的民族主义255-257
- 四、齐大办学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57-260
- 附录一:中英对译表(按中文名称音序排列)260-265
- 附录二:齐大主要管理人员变迁表265-270
- 附录三:齐大要事编年270-278
- 附录四:济南非基督教文件278-281
- 参考文献281-292
- 后记292-2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昌珍,李化树;大学校园文化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徐均望;;建国前的齐鲁大学[J];春秋;1995年05期
3 周良书;;大学校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4期
4 李恭忠;;“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彭益军;近代西方基督教会与齐鲁大学[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章开沅;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以贝德士文献(Bates’Papers)为实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01期
8 肖雪慧;;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新视野——读帕尔塔·查吉特《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年11期
9 陶飞亚;杨卫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0年10期
10 姜德顺;不同语境下的“民族主义”[J];世界民族;200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非民族情境”与民族主义诉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