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三教关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5:56
本文关键词:憨山德清三教关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提起晚明时代,我们往往会浮现政治黑暗,吏治不振,党争纷繁的昏暗画面。生于晚明,是不幸的,因为破败的明王朝已经不复“忆昔开元全盛日”的辉煌,人民在动荡的环境中挣扎;生于晚明,又是幸运的,它见证着新旧思想的交替,碰撞出文化的火花。儒、释、道,这三者诞生的缘由各有差异,所推崇的典籍也大不相同,在各个王朝的地位更是大相径庭。它们在晚明又将呈现一个怎样的特点?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作出了系统的解答。憨山大师的经历是传奇的,他亲力亲为,一扫明初以来佛教日渐衰微的势态,犹如一股春风,将佛教信仰与儒、道结合,使得晚明佛教界在三教关系方面有了系统的范本。 本文以憨山大师的三教关系思想研究作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了憨山大师三教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产生,发展,以及憨山大师之前的三教关系作了一个简单地阐述;同时结合憨山大师坎坷起伏的一生,对他的三教思想关系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也作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介绍。本文系统整理了憨山的三教一源论,把憨山德清的三教关系思想细化为以一心统三教、五乘三教,圆融不离、止观修养,不离人道三个部分,同时将憨山儒佛、道佛关系区分开来加以阐述。在憨山的儒佛关系论中,本文主要以憨山的视角,以佛教观点来禅化儒学,同时以《大学纲目决疑》为范本,对憨山大师的儒佛关系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简单地与儒家经典解释作了一个比较;在憨山的道佛关系论中,本文也是从憨山大师的视角出发,着重阐述对道家经典概念“道”以及庄子经典篇目的佛学化理解,并从中提炼出憨山大师的道佛关系。通过文本对憨山儒佛,道佛关系的解读,本文初步总结憨山德清思想特点是佛通儒道、旨归利生,憨山以止观作为三教修行共同的功夫,又以判教的方式,将儒、道、佛三家判分开来,意义不仅仅在于融汇三教本身,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探讨。憨山将传统的儒家经世,道家忘世,佛教出世的分工说重新整合,加以禅化与阐发,同归于“利生”。此时的佛教已经不在是脱离于世俗生活的佛教,而是与现世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现世的经世的佛教,以人道作为佛教观点的基本,憨山大师就将出世与儒家忠孝两全的矛盾很好的进行了调和,这也是诸多儒家士大夫进一步去了解佛教,接近佛教,学习佛教的原因之一。为了深化这一观点,本文将憨山大师的三教关系与同时代相似观点进行比较:在佛教系统内部,本文与当时著名的高僧元贤作了对比,将元贤的三教一理与憨山的三教同源思想放在同一个角度下审视;同时,也与憨山齐名的三大高僧之一智旭的三教思想进行比较,将他的儒道佛思想与憨山的三教关系思想作了比较,期望从对憨山大师三教关系思想的探析,还原一个真实的晚明佛教思想界。在评析憨山大师的三教思想关系的时候,本文是从憨山大师三教关系对三教关系历史的发展性与局限性进行阐发,憨山大师的三教关系是在晚明这个特定的时代下形成的,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他是晚明居士佛教兴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对三教合一这个三教关系思想历史发展的一个补充与完善;但同时也要体会到,憨山大师在论证儒佛、道佛关系时,均使用的是佛教自由心证,都是以佛教观点来禅化儒道,并不是带有一种严密的学理分析,因此也是一家之言。憨山大师对于三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于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着启示与意义;阅读憨山大师的三教关系经典,也是在体悟憨山大师的“经世”之心与“妙悟”之心。
【关键词】:憨山德清 三教合一 儒释道 晚明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第一章 憨山德清的三教关系思想产生原因13-20
- 一、憨山大师生平13
- 二、憨山德清三教关系思想渊源13-16
- 1. 儒释道三教关系思想的产生13-14
- 2. 憨山德清之前儒释道三教关系思想的发展概况14-16
- 三、憨山德清思想社会根源16-20
- 1. 憨山大师生平对憨山德清思想的影响16-20
- 第二章 憨山三教关系论20-35
- 一、三教一源论20-26
- 1. 以一心统三教20-22
- 2. 五乘三教,圆融不离22-23
- 3. 止观修养,不离人道23-26
- 二、儒佛关系论26-31
- 1. 佛化儒学26-27
- 2. 《大学纲目决疑》浅析27-31
- 三、道佛关系论31-35
- 1. 佛化老庄31-32
- 2. 憨山对道家看法32-35
- 第三章 憨山三教关系思想特点35-39
- 一、总结憨山三教关系思想特点35-36
- 二、佛教系统内三教关系的比较36-39
- 1. 憨山与名僧元贤三教关系思想比较36-37
- 2. 憨山与高僧智旭三教关系思想比较37-39
- 第四章 憨山德清三教关系思想评析39-43
- 一、憨山三教关系思想的发展性39-40
- 二、憨山三教关系思想的局限性40-41
- 三、憨山德清三教关系思想现代启示41-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李霞;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3 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陈永革;经世佛教与出世解脱:论晚明佛学复兴的困境及其反思[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5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论[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6 白欲晓;牟宗三儒释道三教的哲学证立与圆教判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孙浩然;翟艳春;;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8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净土思想[J];五台山研究;1999年03期
9 王红蕾;;缘起与本根:佛教与道教宇宙观的冲突与调和——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齐物论》研究[J];哲学研究;2007年04期
10 黄德昌,王银桃;试论晚明禅宗新动向[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静萍;憨山大师与晚明社会[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憨山德清三教关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