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神仙道教与魏晋政治

发布时间:2017-05-09 09:03

  本文关键词:神仙道教与魏晋政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神仙道教形成于魏晋时期,并最终在南北朝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和接受,成为正式的官方道教。但是神仙道教并不是一开始就以独立形式存在,而是由战国时期出现的神仙思想经过发展,与黄老思想、谶纬思想、巫祝思想等相互融合吸收,形成早期道教,经过统治阶层对早期道教的打压和利用,从早期道教中分化出来,倾向于向上发展的道教路线,由葛洪对这种神仙方术和思想进行理论上的整合,最终形成了神仙道教的雏形,并由此发展而形成正式的官方道教。文章通过神仙道教缘起,神仙道教思想互动,,神仙道教与社会阶层互动三个篇章来探讨神仙道教与魏晋政治的关系。第一章对神仙思想进行溯源,神仙思想发展到秦汉与政治结合,以及如何对当朝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第二章首先认为神仙道教并非分化于早期道教,而是分化于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神仙方术一直存在并独立发展,与早期道教中的神仙思想成并列发展。两者最后经由《太平经》以及随后的政策走向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是神仙方术在魏晋时期量化准备已经完成,缺乏统一的理论性的著作,葛洪成为了神仙道教的方术与理论的整合者。第三章论述神仙道教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动传播,分别为上层皇室及高级士族阶层、中层低级士族及庶族阶层和下层社会百姓阶层三层进行论述。得出相对于群体性的下层民众,上层和中层对神仙道教的信仰和推广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上层更多的是用于自身修养,也有道经撰述的现象。而中层相对于上层,撰经行为更加的明显,而且这个阶层存在着将理论层面的内容应用于实践,也就是不仅将神仙道教向上进献,以治国理论使自己得以晋升。还将神仙道教向下传播发展,使下层百姓顶礼膜拜,以巫祝禳福之术获取百姓的支持,以此蛊惑百姓起义,动摇统治阶层的统治基础。通过三方面的论述得出神仙道教在魏晋时期形成并且发展是存在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神仙道教的存在实质上是一种政权统治下心灵辅助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与政权抗衡的能力和建立政权的基础。
【关键词】:神仙道教 魏晋 政治 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58;K235;D6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4
  • 一、研究概况7-11
  • (一)关于神仙道教的综合研究7-8
  • (二)侧重神仙道教历史脉络的研究8
  • (三)专注神仙道教思想方面的研究8-9
  • (四)着重于神仙道教与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9-10
  • (五)神仙道教与古代政治及统治者关系的研究10
  • (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的研究10-11
  • (七)关于神仙道教的国外研究现状11
  • 二、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11-12
  • 三、神、仙、神仙道教的概念界定12-14
  • 一、 神仙道教的早期形态14-21
  • (一) 神仙道教的源14-15
  • (二) 神仙道教的流15-21
  • 二、 魏晋政治下的神仙道教21-35
  • (一) 魏晋政治环境的特殊性21-23
  • (二) 魏晋时期神仙道教典籍的量化准备23-27
  • (三) 葛洪对神仙道教思想的理论提升27-33
  • (四) 神仙道教体系的完善33-35
  • 三、 神仙道教与魏晋政治的互动35-54
  • (一) 魏晋时期神仙道教对各种思想的融汇吸收35-42
  • (二) 神仙道教在魏晋政治层面的普及性及作用42-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7
  • 附录67-68
  • 致谢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缑泽顺;;魏晋玄风中的道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2 许抗生;葛洪道教思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3 李养正;;《太平经》与早期道教[J];道协会刊;1982年01期

4 徐西华;;葛洪神仙思想探源[J];道协会刊;1983年02期

5 李养正;;道教的渊源[J];中国道教;1987年01期

6 丁常云;;道教的神仙观[J];中国道教;1988年01期

7 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国道教;2000年02期

8 黄霞平;浅析葛洪的隐修与出仕观[J];中国道教;2001年06期

9 张继禹;忠孝与神仙[J];中国道教;2003年01期

10 林舟;论道教神仙信仰的长生思想[J];中国道教;2003年06期


  本文关键词:神仙道教与魏晋政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2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b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