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儒禅一体的新禅学
发布时间:2021-12-22 18:05
20世纪后半叶在东西方两度兴起了"禅学热",回溯中国历史,宋明时期儒家学派中也出现了调息澄心禅坐,援禅入儒的文化现象,两者皆非宗教现象,而是一种偏重于身心修养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儒禅融合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也表明在现代社会构建儒禅融合的新禅学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考察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社会文化背景,论述传统禅学与新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汇通,认为构建儒禅一体的现代心性论是新禅学的哲学基础,在这种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内在结构——"新禅学五要素",以此作为对传统禅学现代性重构的尝试。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形成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禅定法",倡导人们实践这一禅定方法。
【文章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儒禅融合历史现象和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可能性考察
二、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文化背景
三、传统禅学与新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汇通
(一) 新儒学通过“天人合一”思想完成了“心性论”的完善
(二) 传统禅学“心性论”的发展
(三) 新儒学与传统禅学“心性论”的汇通
四、心性论是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哲学基础
(一) 心性论是传统儒学和传统禅学的哲学基础
(二) 儒禅汇通的现代心性论, 是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哲学基础
五、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内在结构 (新禅学五要素)
(一) 新禅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世界观
(二) 新禅学以爱与善涵养人生情怀
(三) 新禅学以儒禅一体“心性论”实践超凡入圣、自性即佛的自由人格
(四) 新禅学以儒家调息澄心“静坐”功夫为人生基本修养方式
(五) 新禅学以“活在当下”的精神, 实践生活禅
六、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尝试—中华经典禅道
(一) 中华经典诵读三义
(二) 中华经典诵读三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上世纪末“禅宗热”的反思[J]. 顾伟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2]论“天人合一”[J]. 汤一介. 中国哲学史. 2005(02)
[3]对当代“禅学热”的思考[J]. 邢东风. 佛教文化. 2001(01)
[4]“现代新儒家”辨义[J]. 李宗桂. 学习与探索. 1988(05)
本文编号:3546841
【文章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儒禅融合历史现象和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可能性考察
二、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文化背景
三、传统禅学与新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汇通
(一) 新儒学通过“天人合一”思想完成了“心性论”的完善
(二) 传统禅学“心性论”的发展
(三) 新儒学与传统禅学“心性论”的汇通
四、心性论是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哲学基础
(一) 心性论是传统儒学和传统禅学的哲学基础
(二) 儒禅汇通的现代心性论, 是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哲学基础
五、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内在结构 (新禅学五要素)
(一) 新禅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世界观
(二) 新禅学以爱与善涵养人生情怀
(三) 新禅学以儒禅一体“心性论”实践超凡入圣、自性即佛的自由人格
(四) 新禅学以儒家调息澄心“静坐”功夫为人生基本修养方式
(五) 新禅学以“活在当下”的精神, 实践生活禅
六、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尝试—中华经典禅道
(一) 中华经典诵读三义
(二) 中华经典诵读三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上世纪末“禅宗热”的反思[J]. 顾伟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2]论“天人合一”[J]. 汤一介. 中国哲学史. 2005(02)
[3]对当代“禅学热”的思考[J]. 邢东风. 佛教文化. 2001(01)
[4]“现代新儒家”辨义[J]. 李宗桂. 学习与探索. 1988(05)
本文编号:3546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4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