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14:06

  本文关键词: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原始佛教“正法律”是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们对佛所说全部教法的称谓。“正法律”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基于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而建立的主要适用于人类的律法体系。本论文是从法学领域之法理学的视角研究“正法律”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尝试,属于法学与佛学的交叉研究的一部分。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讲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对论文题目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本论文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最后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正文部分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1部分,概述世俗法律与原始佛教“正法律”。1.1部分阐述世俗法律:首先,考察“法”和“律”的字义,指出“法”有公平、正义等抽象的道德意义和自然特性,而“律”则强调依循和统一规范性,由此从字义上说明“法”之主导性和“律”之附属性。其次,从中、外两个方面考察法律含义的历史演变,发现法律中属于“法”的道德意义及自然整体意义在逐渐减弱,而属于“律”的统一规范意义在逐渐增强,即自然法的地位渐低而人定法的地位渐升。最后,分析当代法律的危机和原因,信仰危机源于法律演变中对自然法则的远离;而法律自身的危机是由于法律体系中“法”与“律”的地位的本末倒置——本应处于从属地位的“律”极度膨胀,而本应处于主导地位的“法”萎缩不显,这一状况导致“律”成为脱离了自然之“法”的无源之水,由此指出对自然界进行总体的、综合的思考为现代法学研究的首要任务。1.2
【关键词】:原始佛教 正法律 世俗法律 规范 哲学观 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
【目录】:
  • 绪论13-20
  • 1 世俗法律与原始佛教“正法律”20-55
  • 1.1 世俗社会之“法律”20-35
  • 1.1.1 “法”与“律”的字义20-24
  • 1.1.2 法律含义的演变24-29
  • 1.1.3 当代法律的危机和原因分析29-35
  • 1.2 原始佛教的“正法律”(兼与世俗法律相比较)35-55
  • 1.2.1 “正法律”概述35-42
  • 1.2.2 “正法律”的产生42-46
  • 1.2.3 “正法律”的目的46-50
  • 1.2.4 “正法律”的作用50-55
  • 2 “正法律”的哲学观55-94
  • 2.1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理论基石——缘起理论56-71
  • 2.1.1 缘起理论的内容56-61
  • 2.1.2 缘起之万法的特色——三法印61-66
  • 2.1.3 因果业论66-71
  • 2.2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具体内容——宇宙观和人生观71-88
  • 2.2.1 宇宙观71-80
  • 2.2.2 人生观80-88
  • 2.3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特色88-94
  • 2.3.1 以缘起法则为核心在万法之间建立了普遍的联系88-90
  • 2.3.2 确立了心的枢纽性地位90-94
  • 3 “正法律”的价值观94-134
  • 3.1 善96-107
  • 3.1.1 “正法律”中的善和恶96-100
  • 3.1.2 恶产生的原因和善得以实现的途径100-104
  • 3.1.3 善之价值在“正法律”和世俗法律中的比较104-107
  • 3.2 自由(解脱)107-120
  • 3.2.1 不自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108-112
  • 3.2.2 “正法律”提供的获得自由的途径112-118
  • 3.2.3 自由之价值目标在“正法律”和世俗法律中的比较118-120
  • 3.3 平等120-134
  • 3.3.1 “正法律”中的平等是本质上的平等120-124
  • 3.3.2 “正法律”之平等观的社会表现124-130
  • 3.3.3 平等心——实现平等的根本途径130-134
  • 4 “正法律”的行为规范134-171
  • 4.1 在家规范134-146
  • 4.1.1 前提性规范——三归依134-136
  • 4.1.2 在家众的戒律规范136-142
  • 4.1.3 在家众的生活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142-146
  • 4.2 出家规范146-160
  • 4.2.1 出家众的戒律规范148-152
  • 4.2.2 出家众的其他规范152-160
  • 4.3 “正法律”与世俗法律行为规范之比较——以对偷盗的规范为例160-171
  • 4.3.1 主体之比较161-163
  • 4.3.2 主观方面之比较163-166
  • 4.3.3 客体之比较166-167
  • 4.3.4 客观方面之比较167-171
  • 5 “正法律”的制度规范171-212
  • 5.1 “正法律”的立法制度171-184
  • 5.1.1 立法者的素养171-175
  • 5.1.2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75-180
  • 5.1.3 法律规范的修正与解释180-184
  • 5.2 “正法律”的实施184-198
  • 5.2.1 守法184-188
  • 5.2.2 执法188-194
  • 5.2.3 法律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布萨194-198
  • 5.3 “正法律”之治罪制度198-212
  • 5.3.1 “正法律”的治罪方法198-206
  • 5.3.2 “正法律”治罪方法的特色206-212
  • 结语: 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总体性分析212-216
  • 附录一 比丘戒、比丘尼戒之主要戒律条文216-231
  • 附录二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所列羯磨法231-233
  • 参考文献233-238
  •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238-239
  • 声明239-240
  • 后记240-241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24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聪;中国古代佛教法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D];四川大学;2006年

3 张径真;法律视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7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