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传播学视域中的宗教——中国唐朝三个宗教传播的类型比较

发布时间:2017-05-19 17:22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视域中的宗教——中国唐朝三个宗教传播的类型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不同宗教如何在多元文化之间传播以及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问题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宗教作为一种传播现象,不仅仅止于静止的历史形态,一种定格的社会现象,它更代表了动态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人类精神的一种特殊文化。 本文试图以比较研究为基础,以理论梳理为目的,主要采用历史学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传播学的视角,以唐朝的佛教、景教及道教在中国传播的成败为典例,从传播理念、传播时机、传播渠道及传播效果等不同层面,研究宗教在本土,进而在异质文化中的传播情况,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宗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传播的一般特征及规律。 全文第一章从目前宗教传播理论研究中梳理出传播理念、传播时机、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四个观察要点,建构本文主要框架。分析唐朝的佛教、景教及道教的传播过程。第二章通过较系统的考察比较三教在传播理念上的差异性,得出纯文化的传播动机更有利于宗教的良性传播和发展。第三章从社会文化环境的比较,提出动乱时期更有利于宗教扎根于贫苦大众,易于宗教草根性的培养和群众性的发展。宗教群众基础和统治者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第四章则从传播模式的比较,对译经释经的量和质、精神价值的同盟问题以及文化载体阶层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量,得出新观念的散播直接取决于传播者对传播模式的把握程度。对传播模式的较好把握有利于保持宗教活力。 本文认为,对于外来宗教而言,其在异质文化环境中传播、成功地完成其本土化,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除了宗教自身具有无功利思想意识的传播,还要对传播时机进行选择,处理好传播主体与被传播客体之间的关系。外来宗教想要在本土文化中长期存在下去,在经典的译释,宗教文化在本族各个社会阶层中的贯通等问题上应当注意方法的运用。同样地,作为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本土宗教,在面对主流文化以及外来宗教的碰撞和刺激,应该积极的面对,适时地改造自身理论,丰富自身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传播 观念散播 传播渠道 传播特点 传播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2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论8-14
  • 一、研究缘起8-9
  • 二、选题意义9-10
  • 三、文献综述10-12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构架12-14
  • 第一章 宗教传播的相关概念分析14-25
  • 第一节 宗教与传播14-18
  • 一、宗教概念的多种界定14-16
  • 二、传播概念的相关界定16-18
  • 第二节 观念散播理论浅析18-21
  • 一、观念散播的七大要素18-21
  • 二、观念散播的三个模式21
  • 第三节 宗教传播学的要素分析21-25
  • 一、宗教传播理念22
  • 二、宗教传播时机22-23
  • 三、宗教传播渠道23
  • 四、宗教传播效果23-25
  • 第二章 传播理念比较——宗教性25-31
  • 第一节 三教初传理念不一25-28
  • 一、自觉求法的佛教初传理念25-26
  • 二、实践使命的景教初传理念26-27
  • 三、拯救大众的道教初传理念27-28
  • 第二节 唐朝三教传播理念28-30
  • 一、纯文化诉求的唐朝佛教传播理念28
  • 二、"动机不纯"的唐朝景教传播理念28-29
  • 三、包容广纳的唐朝道教传播理念29-30
  • 第三节 三教传播理念的比较30-31
  • 第三章 传播时机比较——社会文化环境31-43
  • 第一节 初传时机简介31-33
  • 一、佛教初传时机31-32
  • 二、景教初传时机32-33
  • 三、道教初传时机33
  • 第二节 唐朝三教传播时机选择33-40
  • 一、唐朝佛教传播时机选择33-36
  • 二、唐朝景教传播时机选择36-38
  • 三、唐朝道教传播时机选择38-40
  • 第三节 三教传播时机的比较40-43
  • 一、对外环境40-41
  • 二、社会环境41-42
  • 三、思想环境42-43
  • 第四章 传播渠道比较——传播途径与对象43-51
  • 第一节 初期传播渠道简介43-44
  • 一、初期佛教传播渠道43
  • 二、初期景教传播渠道43-44
  • 三、初期道教传播渠道44
  • 第二节 唐朝三教传播渠道44-49
  • 一、唐朝佛教传播渠道44-46
  • 二、唐朝景教传播渠道46-48
  • 三、唐朝道教传播渠道48-49
  • 第三节 三教传播渠道比较49-51
  • 第五章 传播效果比较51-55
  • 第一节 唐朝三教传播效果51-53
  • 一、唐朝佛教传播效果51-52
  • 二、唐朝景教传播效果52
  • 三、唐朝道教传播效果52-53
  • 第二节 三教传播效果比较及启示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8
  • 附录58-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亮;;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创新[J];艺海;2011年06期

2 赵志安;;音乐传播的“模式”研究[J];音乐研究;2011年05期

3 宋鑫;;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影传播[J];电影文学;2011年13期

4 陆耿;;文化典籍《淮南子》的传播及其资源开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Pr;;“有态度的门户”?——从传播学理论角度解读网易新版内容建设理念[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6 姜杉;;从硝烟战场到虚拟疆域——媒介融合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新挑战[J];青年记者;2011年26期

7 赵伟东;;论华语电影传播的后现代性流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8 郭红斌;易绍杰;;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军事外宣[J];对外传播;2011年08期

9 刘博然;;当代中国顺口溜的文体特征及其对社会功能实现的贡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杨尚鸿;孙良斌;党超亿;;民间仪式戏剧的传播学解读——以云南大理石龙村白族乡戏为例[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观点纪要[A];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远光;;人物传播学的历史使命——人物传播学简论[A];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丽英;;SMCR传播模式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潘先伟;;河北艺术文化形态外向型传播模式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5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伟;;奥运赛事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喻志远;林为干;;时域有限差分法中可同时吸收传播模式和雕落模式的吸收边界条件[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8 吴靖;;大众传播理论的教学体验:学术全球化与本土需求之间的张力[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赵大良;;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力丹;;关于传播学研究的一些想法[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2 隋岩;十年磨一剑的传播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巴仁;独立主题传播模式的核心理念[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记者 邢宇皓;李大光教授指出——“灌输式”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5 金磊;“主办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传播模式研究[N];中国建设报;2010年

6 史青虹;反思当前电视音乐传播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记者 李力;微博带来了什么[N];金融时报;2011年

8 陈力丹 孟祥晨;“五W”——一个简单而便捷的传播模式[N];学习时报;2004年

9 王云峰;大众参与型传播模式下媒体应注意的问题[N];中华新闻报;2006年

10 汕头日报 杨可;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扬长避短[N];汕头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秀清;延安文学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蒋旭峰;传播学视野下的乡村治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丹;元白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赵小波;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小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北欧的传播[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9 段会勇;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向周围环境的传播[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微博客现象的传播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甘艺娜;Web2.0时代的病毒式营销的传播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林敏芳;SSCI传播学期刊的中国元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夏萍;传播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朱媛媛;媒介化相亲的传播学解读[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彭丽娟;掘客的传播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立新;央视《中华医药》栏目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峰;我国休闲娱乐型SNS网站发展的传播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璐璐;传播学理论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宋鑫陶;国内掘客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视域中的宗教——中国唐朝三个宗教传播的类型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79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c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