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北宗中后期普寂法系及其禅法

发布时间:2017-05-19 23:00

  本文关键词:北宗中后期普寂法系及其禅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普寂法系是北宗神秀门下最为重要的一支,其法脉传承及禅法思想,都可以折射出北宗中后期的发展趋势,但对此研究者甚少。近代以来敦煌新发现了大量唐代写本的禅宗资料,各地普寂法嗣碑铭石刻亦相继发掘,为研究普寂法系及其禅法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北宗及其整体的发展面貌提供了依据。鉴于此,本文选取普寂法系及其禅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浅论“北宗”的范畴,并对其历史的发展作阶段划分,旨在理清普寂法系发展的背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北宗都被认为是神秀一系的代名词,本文从地域的分布、政治文化背景、禅学思想及宗门关系等几个方面,论证“北宗”的范畴除神秀一系以外,还包括有法如、老安、玄赜等支系。通过安史之乱和武宗灭佛这两件影响佛教的大事件,把禅宗北宗的发展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普寂所处的时间正值北宗发展的前期,,这段时期北宗的发展线条比较清晰,本文主要对北宗发展中后期的普寂法系及其禅法进行考证和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依据敦煌新发现的唐代写本的禅宗资料,以及一些尚未被利用的金石资料,考证普寂法脉的发展情况。本文将普寂法系的分布划分为四个区域,即长安、洛阳、嵩岳各寺及地方支系,以此来分析普寂在8世纪中期至9世纪初、9世纪前期到9世纪后期这两个时间段里由兴而衰、由声势连天到整个滑落直至最终消亡于历史舞台的发展线路,从而勾勒出该系在北宗中后期的发展概貌。除此之外,对新发现的一些石刻资料的记载进行考证,尽量以确凿的证据来丰富普寂法系的内容。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普寂法系的禅法思想。普寂法系对禅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大证禅师即昙真在其禅法中对“无”之思想的发挥。昙真是着眼于修行的角度,把“无”在禅修中的思路范围扩大至无住、无作、无所、无主、无生、无思、无得,从修行方法与修行结果的关系,阐明主观与本体的关系,以及禅法与禅理的关系,从而加强了心体内证在禅修中的意义:其二,东都敬爱寺法玩禅师“设教导人,必形于行”的教学观,主张根据“法”的性质来决定对待事物的态度,即“法无憎爱”、“法无分别”、“法无取舍”、“法无去来”,故在日常生活中要“喜愠不见于色”、“贵贱视之若一”、“齐于得丧”、“泯于声灭”。法玩将般若理论贯彻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体现了普寂法系对禅修与实践结合的重视。其三,普寂法系对戒定交修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体现了戒律对于僧众修行及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对王室政治统治的意义。普寂法系对于定慧关系的进一步阐述即由并重双修到相依相生、相即为用,在理论和表述上都逐渐发展成熟。其四,白居易遵照法凝“八言”原旨作“八渐”对其进行阐释,观、觉、定、慧、明、通、济、舍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从对本体的认识到引导定慧修行,从修行结果再到大乘教理实践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对北宗中后期禅学发展的一大贡献。此外,本文还以慧坚、摩诃衍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南宗与北宗禅学思想的相互影响。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普寂法系兴衰的原因,以及该系禅法对北宗、禅宗,以及儒学的影响。普寂法系的兴盛一方面得力于唐朝政府的扶植,另一方面也根源于该系弟子适时而变的禅法理论。普寂法系走的是依附帝室的政治道路,决定了他们由此兴,亦随此败;其次,安史之乱和武宗灭佛对佛教的两次打击,也间接或直接的推动了普寂法系走向衰落;再者,普寂法系对禅法的变革,没有南宗禅进行的彻底,加之南宗弟子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普寂法系进而逐渐失去它的群众基础;最后,北宗禅法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瓦解因素也是导致它衰败的一个原因。普寂法系及其禅法成为北宗的代表,南宗后期对禅修的回归以及儒学对宗教清规的寻求,都是北宗对后两者影响的表现。因此,它在禅宗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普寂法系 北宗 八言 八渐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1
  • 一、北宗各支系及其发展11-16
  • 1. 关于禅宗“北宗”范畴的讨论11-13
  • 2. 北宗的发展分期13-15
  • 3. 普寂及其禅法思想概述15-16
  • 二、北宗中后期普寂门下法脉的传承16-37
  • 1. 普寂法脉在京城长安的传承16-20
  • 2. 普寂法嗣在洛阳的兴盛20-28
  • 3. 普寂法脉在嵩岳各寺的发展28-30
  • 4. 散居各地宣化的普寂法脉30-37
  • 三、北宗普寂系禅法思想的发展37-53
  • 1. 普寂系弟子对北宗禅法的沿革37-47
  • (1) 昙真禅法对“无”之思想的发挥37-40
  • (2) 法玩“设教导人,必形于行”的教学观40-41
  • (3) “禅律交修、定慧相养”的禅修思路41-44
  • (4) 由白居易的“八渐”看法凝“八言”的禅法体系44-47
  • 2. 南北二宗禅学思想的相互影响47-53
  • (1) 由慧坚的禅学思想看北宗对南宗的影响47-50
  • (2) 摩诃衍禅法思想对南宗禅学的吸取及运用50-53
  • 四、普寂法系兴衰的原因及该系禅法对后世的影响53-59
  • 1. 普寂法系兴衰的原因53-56
  • 2. 普寂系禅法对后世的影响56-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洁琛;简论张说诗歌中的禅思[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敦煌研究信息[J];敦煌研究;1990年04期

3 汪雪芹;;简论北宗禅与张说诗歌[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何剑平;;刘长卿与佛教相关事迹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郜林涛;;北宗禅与大历诗歌创作[J];五台山研究;2005年04期

6 夏志前;;《楞严经》与晚明北宗禅[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袁德领;法如神秀与北宗禅的肇始[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8 李帮儒;;禅宗北宗所奉佛经考述[J];殷都学刊;2011年03期

9 姜光斗;论王维的禅宗思想[J];唐都学刊;1994年05期

10 杨洁琛;初论张说与北宗禅[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山杉;明慧寺里的妖怪[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宁艳红;北宗中后期普寂法系及其禅法[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秀英;安史之乱后南宗禅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谷青;盛中唐禅学流变中王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欣荣;摩诃衍那禅思想的特点及其在西藏的传播[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5 张鸿雁;以禅喻诗的误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东岭;论山水之神的表现[D];南京大学;2012年

7 王素;禅学流变中的盛中唐诗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北宗中后期普寂法系及其禅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0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