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必然的适应?

发布时间:2017-05-20 10:19

  本文关键词:必然的适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耶稣会士在进入日本的最初30多年期间,对日本生活习俗的态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沙勿略刚来到日本时,对日本人的种种不符合基督教文化的习俗诸如身着华丽服饰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他很快改换思维,努力迎合日本人,成功开创了日本传教事业,这是耶稣会士与日本文化刚接触时的第一次态度转变。随后的托雷斯与他的属下都遵照沙勿略的做法,并在更广泛的层面诸如坐轿、在教堂招待贵族等方面也延续这种适应精神。卡布拉尔通过易服改革以及贬低日本人和日本生活习俗否定了沙勿略确定的适应策略,引起了传教团内部的分歧和分化,新的巡察使范礼安在亲身深入了解日本特殊的生活习俗之后,对卡布拉尔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召开几次协商会上重点讨论适应日本生活方式的问题;同时也制定了以“适应”为基本精神的《日本礼法指要》,这是耶稣会士在面临发展瓶颈时的第二次态度转变。耶稣会士之所以要适应日本的生活习俗,跟他们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给他们的压力有关,也跟早期基督教的遗留下来的精神资源以及耶稣会的宗旨有关。耶稣会士适应日本的生活习俗,是一种为了生存以及达到传教目标的策略,是对异族文化不得已的宽容与妥协,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非普遍适用性;非创新性以及非平等的尊重。
【关键词】:生活习俗 文化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78
【目录】:
  • 致谢2-3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1 两代布教长对日本生活习俗的艰难接受7-19
  • 1.1 沙勿略对日本习俗的态度变化7-13
  • 1.1.1 沙勿略的愤怒与苦恼7-11
  • 1.1.2 沙勿略的反思与改变11-13
  • 1.2 托雷斯属下的传教团对日本生活习俗的遵守与创新13-19
  • 1.2.1 托雷斯的忠实遵循和改革13-15
  • 1.2.2 “费雷拉习惯”15-16
  • 1.2.3 弗洛伊斯的遵从与辩护16-19
  • 2 关于“日本生活习俗”的争议与“适应”政策的确定19-33
  • 2.1 易服争议与日本习俗的贬低19-25
  • 2.1.1 艰难的易服改革19-21
  • 2.1.2 日本人的文野之争21-24
  • 2.1.3 贬低日本生活习俗24-25
  • 2.2 巡察使确定“适应”政策25-33
  • 2.2.1 关于适应日本生活方式的讨论与决定25-30
  • 2.2.2 日本礼法指要的颁布30-33
  • 3 适应日本生活习俗的本质33-37
  • 3.1 为什么是“适应”?33-35
  • 3.2 适应日本生活风俗的特征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效驷;试论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兴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王志平;;利玛窦两次易服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军;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原因简论[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4 贾庆军;;论杨廷筠思想之矛盾性[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5 许璐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东“保教权”之争及其历史影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石明培;略论景教在中国的活动与北京的景教遗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宋芝业;王雪源;;为什么翻译《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前六卷)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比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疏仁华;;论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贾未舟;;龙与God,文化误读的典例及比较分析——兼议文化交流中核心概念的翻译问题[J];四川兵工学报;2008年06期

10 徐家玲;早期拜占廷的政教关系和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琦;;为什么独立后的西属美洲没有建成统一的联邦国家?[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顾蓓;;论反教权运动与墨西哥的现代化[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董经胜;;独立战争期间墨西哥农民运动的根源探讨[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沈也地;;浅谈艾儒略(Julios Aleni)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5 邹振环;;西学在华传播的三个堆积层与晚明、晚清的关联[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6 孙艳萍;;论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董经胜;;新大陆的“再征服”——18世纪西班牙波旁王朝在美洲殖民地的改革[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四辑)[C];2007年

8 黄芸;;《交友论》的接受基础及与阳明学友道观念的比较[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谭红艳;;西学传播与晚明学术风尚——以郭子章为中心的考察[A];明代国家与社会——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3年

10 张书友;;法律学说史上的耶稣与保罗[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果海英;西法东来的样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3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连东;中国、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鸦片“三角贸易”研究(1602-1917)[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齐欢;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云南大学;2011年

8 于维君;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地区力量的整合与提升[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盈;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燕;基督教教会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牟晓林;十八世纪中国瓷绘西洋人物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田;论基督教在华传播对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吴东;调适与会通[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王小燕;价值偶像的黄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德硕;传教士与丁戊奇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必然的适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1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