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

发布时间:2017-05-21 18:29

  本文关键词: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重新理解道教的善恶报应观对于我们研究与拯救当代的道德缺失的社会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现实意义,并能为之提供思想指导。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道教中“善”“恶”以及“报应”的具体含义。然后要了解道教善恶报应观的历史渊源,从原始社会的鬼神崇拜开始导致中国人一直信奉着在人类世界之外,存在着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这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会对人类的行为有所引导,而长生不死以及灵魂不灭的观念也导致人们对于报应的不可逃避性有所畏惧。 接下来是介绍道教善恶报应观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里主要是以道教经典《太平经》以及《太上感应篇》还有功过格为例。其中《太平经》成书较早,是道教形成之初的主要著作之一,它代表的是道教早期的善恶报应观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是承负报应的思想,即天道承负说。其主要含义是后人承担前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前人作恶、后人遭殃,前人行善、后人享福。而《太上感应篇》则是代表了道教晚期的善恶报应观的主要观点。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论述伦理道德来劝善惩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特色,并且提出了详细的善恶的标准。最后说到功过格,那是一种用明确的分数来表示善恶程度,使惩恶扬善得到具体指导和衡量标准的一类劝善书,对于功过之格与罪恶的等级划分极其到位,一张清晰如画的功过格清单呈现在眼前。 然后是道教与佛教、儒教在善恶报应观方面的比较,文中将佛教的善恶报应观和儒教的善恶报应观分别与道教的善恶报应观做比较,这样才能更加凸显出道教善恶报应观的特点。通过比较,才能史好的去发现各种善恶报应观的精华或糟粕思想,以求取长补短,史好的发挥其道德教化的作用。
【关键词】:善恶报应 承负报应 劝善 因果报应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1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10-11
  • (一) 研究方法10
  • (二) 理论创新点10-11
  • 第一章 道教善恶报应思想的产生11-17
  • 第一节 道教中“善”、“恶”和“报应”11-13
  • (一) “善”的含义11
  • (二) “恶”的含义11-12
  • (三) 报应的含义12-13
  • 第二节 道教善恶报应思想的渊源13-17
  • (一) 鬼神崇拜与祖先崇拜观念13-15
  • (二) 长生不死与得道成仙观念15-17
  • 第二章 道教善恶报应思想的内容17-32
  • 第一节 《太平经》的报应思想17-23
  • (一) 《太平经》的历史地位17
  • (二) 《太平经》一书及其内容17-19
  • (三) 《太平经》的承负报应思想19-23
  • 第二节 太上感应篇的报应思想23-28
  • (一) 《太上感应篇》的地位及其内容23-25
  • (二)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报应思想25-28
  • 第三节 功过格的报应思想28-32
  • (一) 功过格的基本含义28-29
  • (二) 功过格的思想内容29-30
  • (三) 功过格的历史作用30-32
  • 第三章 道教与佛教、儒教在善恶报应思想方面的比较32-40
  • 第一节 道教善恶报应思想与佛教的区别32-36
  • (一) 报应主体:全体与自身32-33
  • (二) 报应范围:社会与“六道”33-34
  • (三) 报应来源:无“道”与未“作业”34-36
  • 第二节 道教善恶报应思想与儒教的区别36-40
  • (一) 报应范围:社会与家族36-37
  • (二) 报应来源:神明与天命37-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郑宗言;;“承负”思想探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0期

3 弓元元;;因果报应传统与《阅微草堂笔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刘宽亮;简论中国传统报怨的三种方式[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5 唐景;韩愈历史学说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黄景春;;“承负说”源流考——兼谈汉魏时期解除“重复”法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崔雪茹;;三种报怨方式的伦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张践;;因果报应论对传统政治正义观的补充[J];理论学刊;2007年01期

9 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胡超;;富兰克林的道德修善法与《了凡四训》的改变命运之法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丽;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D];苏州大学;2005年

2 熊红艳;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4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