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宗密《圆觉经大疏》解释思想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23:07

  本文关键词:宗密《圆觉经大疏》解释思想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佛教发展史上,许多思想家通过注疏、解释经典来建立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宗密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后世尊为华严宗五祖以及禅宗之荷泽宗五祖,在思想上兼容最具中国特色的华严与禅二宗。宗密一生著述颇丰,核心的著作乃是对《圆觉经》的注疏。他不断地对禅和华严进行思考与体悟,最终从《圆觉经》中找到了完美的切入口。他耗费了大量精力细致又系统地解释《圆觉经》,撰写了相关注疏作品七部。《圆觉经大疏》即是这些注疏作品当中的代表,其中具体而系统地展现了宗密的佛学思想体系,融入了他对禅和华严的领悟,以及对《圆觉经》与《华严经》、《起信论》等关系的思考。本文即以《圆觉经大疏》为基础,分析宗密的佛学思想是如何通过对《圆觉经》的解释而得以建立的。 本文采用西方解释学的视角,立足《圆觉经大疏》的文本,关注宗密之所以选择《圆觉经》的原因,探究他的解释思想的理论基础,进而揭示出他在解释方面的方法与义理的特色。 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状况以及主要内容。学界关于中国佛教对于经典的审视、诠释和发展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故而从解释学的角度对《圆觉经大疏》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文本的本来脉络把握宗密的佛学思想。 第二章“宗密与圆觉经”梳理了宗密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勾勒出宗密从情系《圆觉》到最终注释《圆觉》的整个学思过程,进而具体分析了宗密在经典解释上之所以弃《华严》而择《圆觉》的原因。从《华严》与《圆觉》在教判方面的对比出发,分析指出宗密之所以选取《圆觉经》进行解释与弘扬的原因即是“指体投机”。 第三、四章“解释基础”主要论述了宗密的教体思想和教判理论。教体与教判是解释佛经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教体注重的是教法承载的形式,教判注重的则是教法的具体内容。宗密的教体思想大体与前代华严宗一脉相承,但也有新的变化和发展。在宗密注释《圆觉经》的过程当中,其教体思想蕴含着深刻的解释学意义。教体从最基础的音声文字到最深的无碍三昧,步步深入,有助于对佛经进行创造性的解释。宗密的教判思想大致不出华严宗的教判体系。宗密的教判一方面继承了法藏的五教判,在《大疏》中认可五教判并且运用在具体的解释过程中,另一方面创造出独特的五教判,即是在《都序》与《原人论》中根据禅教一致的思想提出的。宗密教判的意义,从继承角度来说是判释各种教法展现圆融四教的圆教,从创新角度来说是将终顿圆三教融为一教体现禅教一致。 第五章“解释方法”从科判体系和字句分析两个方面总结了宗密《圆觉经大疏》的解释方法。这些解释方法多是佛教注疏所共有的特色。在宗密看来,《圆觉经》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甚深佛法大义,每一句话都普被群根。由此,宗密将《圆觉经》的经文网罗在严密的科判体系之下,从而本着经文的一字一句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广征博引,甚至对经文翻译提出质疑。 第六章“义理体系”主要阐释了宗密如何通过解释《圆觉经》建构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宗密认为《圆觉经》无以伦比的地方就在于“指体投机”。宗密在《大疏》中对《圆觉经》义理体系的建构亦是从“指体”“投机”两方面展开的。借助《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格局,宗密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重新打造《圆觉经》,使其成为《华严经》教学的重要补充,,弥补《华严经》在“顿悟初机”方面的不足。宗密以一心与法界沟通,从而使华严经所蕴含的禅定境界与禅宗修行所追求的解脱境界有效地沟通起来。在具体修行上,宗密对顿渐与悟修进行了分类,认为《圆觉经》是先解悟后渐修的经典,彰显了《圆觉经》在“指体投机”方面的殊胜。 第七章“后世评价与影响”通过总结宗密对《圆觉经》的注疏对于后代的影响以及法眼宗对华严思想的吸收与运用,揭示出宗密对华严与禅的结合对于后代华严与禅全面融合的先导作用。 第八章“结语”对宗密在《圆觉经大疏》中的解释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解释 教体 教判 圆觉妙心 顿悟渐修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目录10-12
  • Contents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第一节 研究意义14-15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5-21
  • 第三节 主要内容21-26
  • 第二章 宗密与圆觉经26-51
  • 第一节 宗密的学思历程26-36
  • 2.1.1 情系圆觉27-32
  • 2.1.2 归宗华严32-34
  • 2.1.3 注疏圆觉34-36
  • 第二节 圆觉经的表章36-51
  • 2.2.1 华严与圆觉37-45
  • 2.2.2 圆觉经的殊胜45-51
  • 第三章 解释基础之教体论51-75
  • 第一节 教体简说51-54
  • 第二节 研究状况54-61
  • 第三节 发展历程61-71
  • 3.3.1 华严诸祖对教体的研究62-68
  • 3.3.2 宗密的教体思想68-71
  • 第四节 教体的解释学意义71-75
  • 第四章 解释基础之教判论75-98
  • 第一节 宗密的教判思想76-90
  • 4.1.1 法藏“五教判”的继承76-79
  • 4.1.2 宗密独特的五教判79-90
  • 第二节 宗密教判中圆教的地位90-95
  • 第三节 教判的解释学意义95-98
  • 第五章 《圆觉经大疏》的解释方法98-120
  • 第一节 科判体系98-106
  • 5.1.1 十例科判98-101
  • 5.1.2 细致分科101-106
  • 第二节 文文符圣意106-120
  • 5.2.1 宗密对梵文的了解107-109
  • 5.2.2 如是我闻109-112
  • 5.2.3 译人讹舛112-120
  • 第六章 《圆觉经大疏》的义理体系120-161
  • 第一节 一心开二门120-137
  • 6.1.1 圆觉妙心121-128
  • 6.1.2 《起信论》与义理分齐128-137
  • 第二节 顿渐与悟修137-161
  • 6.2.1 修证阶差137-148
  • 6.2.2 、观门148-161
  • 第七章 后世评价与影响161-176
  • 第一节 《圆觉经》注疏的影响161-169
  • 7.1.1 后代的评价162-163
  • 7.1.2 改字问题163-165
  • 7.1.3 知之一字,众祸之门165-169
  • 第二节 法眼宗与华严学169-176
  • 7.2.1 法眼文益170-172
  • 7.2.2 永明延寿172-176
  • 第八章 结语176-184
  • 参考文献184-188
  • 后记188-19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怡平;《圆觉经》是一部什么书[J];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04期

2 周群;宗密禅教合一思想论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3 张春波;李曦;;宗密禅教一致说的实质[J];五台山研究;1991年01期

4 董群;禅宗顿渐之统一──圭峰宗密的一个观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向世山;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分立与融合[J];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04期

6 唐大潮;“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唐宗密禅师调合三教思想略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7 聂清;神会与宗密[J];中国哲学史;2000年03期

8 向世山;从“圆觉经变”石刻造像论宋代四川民间佛教的信仰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01期

9 杨曾文;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10 董群;论华严禅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哲学史;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格侠;张文超;;西夏地区流传的宗密著作考述[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索罗宁;聂鸿音;;西夏佛教著作《唐昌国师二十五问答》初探[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青;户县发现唐代高僧舍利塔[N];陕西日报;2008年

2 霍山客;旅游视野与文化底蕴[N];闽东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奥飞;宗密《圆觉经大疏》解释思想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业峰;宗密“和会”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王红岩;《圆觉经》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李薇;汉译《圆觉经》的文学性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瑞;《圆觉经》中的比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旭;佛教修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宗密《圆觉经大疏》解释思想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2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