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13:21

  本文关键词: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流动人口一部分的流动穆斯林群体,由于其独特的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和伊斯兰教徒的三重身份,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除了面临汉族流动人口也会面临的体制和城乡差异的问题,他们还会受到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从而使其社会融合过程较之一般的流动人口更加复杂和艰难。因此深入研究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问题,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城乡统筹和地区统筹,还对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和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所关注和探讨的就是南京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问题。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上,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心地区。近年来,南京市更是以其优越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而成为流动穆斯林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本研究选取南京作为调查地点,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手段,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四个维度对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状况进行研究,并对其制度和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南京流动穆斯林在职业、空间、社交、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南京本地人区分开来,面临身有所属、心有所归的融合现实。具体体现在拉面馆的经济生活、哲玛提的社会互动、伊斯兰的文化生活、以及外地人的心理感受四个方面。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过程受到制度和个人层面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制度层面来看,没有城市户籍的流动穆斯林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到了户籍制度及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限制。从个人层面来看,新型社会资本的缺失、人力资本的不足、宗教信仰的限制使得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受到影响。最后,针对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服务建议。
【关键词】:流动穆斯林 社会融合 制度 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 宗教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68;C912.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一、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背景9-10
  • (一) 中国流动人口9
  • (二) 中国穆斯林流动人口9
  • (三) 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问题9-10
  • 二、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10-11
  • (一) 研究对象10
  • (二) 研究问题10-11
  • 三、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 现实意义11
  • (三) 政策意义11-12
  • 本章小结12-13
  • 第二章 文献回顾13-29
  • 一、流动人口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13-15
  • (一) 流动人口研究13-14
  • (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14-15
  • 二、流动穆斯林研究15-18
  • (一) 流动穆斯林的涵义15-16
  • (二) 流动穆斯林的特征16-17
  • (三) 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17-18
  • 三、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研究18-27
  • (一) 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18-20
  • (二) 社会融合的理论视角20-21
  • (三) 社会融合的测量维度21-23
  • (四) 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23-27
  •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29-41
  • 一、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框架29-30
  • 二、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方法30-39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30
  •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30-37
  • (三) 研究资料的分析37-38
  • (四) 研究的伦理和局限38-39
  • 本章小结39-41
  • 第四章 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分析41-67
  • 一、拉面馆的经济生活41-50
  • (一) 就业:餐饮与服务41-46
  • (二) 居住:前店和后屋46-48
  • (三) 消费:有限与低度48-50
  • 二、哲玛提的社会互动50-55
  • (一) 人际交往:以穆斯林为主50-52
  • (二) 社会参与:以宗教为纽带52-55
  • 三、伊斯兰的文化生活55-60
  • (一) 不变的乡音55-56
  • (二) 移植的风俗习惯56-58
  • (三) 特定的宗教信仰58-60
  • 四、外地人的心理感受60-64
  • (一) 身份上的他者61-63
  • (二) 移而不迁63-64
  • 本章小结64-67
  • 第五章 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67-84
  • 一、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制度层面分析67-73
  • (一) 户籍制度与社会融合67-69
  • (二) 教育制度与社会融合69-71
  • (三)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融合71-73
  • 二、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个人层面分析73-82
  • (一) 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73-77
  • (二) 人力资本与社会融合77-79
  • (三) 宗教信仰与社会融合79-82
  • 本章小结82-84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84-90
  • 一、结论84-86
  • (一) 融合现状:身有所属、心有所归84-85
  • (二) 影响因素:制度与个人层面的双重制约85-86
  • 二、讨论86-87
  • (一) 社会融合与民族融合86-87
  • (二) 结构与行动双重视角87
  • 三、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服务建议87-89
  • 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89-90
  • 参考文献90-97
  • 附录A:访谈提纲97-99
  • 致谢99-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雯琴,丁金宏;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6期

2 嘎日达;黄匡时;;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3 季文;应瑞瑶;;农民工流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J];江汉论坛;2006年04期

4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5 文军;黄锐;;超越结构与行动:论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出路——以上海郊区的调查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6 王琛,周大鸣;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7 周竞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8 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李林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支持[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10 马冬梅;;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3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