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21:12

  本文关键词: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青州佛教历史背景和政治地位研究。 本章研究对象包括青州佛教历史背景和政治地位两个问题。就青州佛教历史背景而言,一是揭示了佛教在青州的传播和兴衰历程——两晋十六国刘宋为佛教始传和初步发展时期;北魏北齐为佛教大发展和鼎盛时期;隋唐是佛教再度兴盛时期;宋元明清是佛教逐渐衰落时期。二是考察了青州古代寺院与僧人情况。关于青州的政治地位,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剖析。从宏观看,青州自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取代临淄上升为齐鲁大地的政治中心,迄至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被逐渐兴起的济南所代替,作为山东政治中心长达千年之久,有着辉煌显赫的政治地位。从微观看,在龙兴寺造像活动最为蓬勃发展的北齐时期,青州是高齐政权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青州城具有着北齐王朝第三大城市的地位。 第二章:龙兴寺历史研究。 本章是以龙兴寺历史沿革为中心的探讨,并对龙兴寺与青州城的地理关系进行考证。通过深挖和梳理龙兴寺史料,对该寺从萌芽到湮灭的历史沿革情况作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详细的勾沉。龙兴寺自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年)创建佛堂肇始,迄至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被改作城隍庙为止,其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会、元诸朝代,有着长达近千年的历史。龙兴寺作为寺院的基础是在刘宋泰始二年(466年)至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由佛堂、刘善明宅和七级寺僧人三者合而为一奠定的。北魏、东魏时期龙兴寺获得大发展,北齐达到鼎盛局面,号称“正东之甲寺”。唐代寺院规模庞大,建筑恢宏,为其第二次兴盛期。五代、北宋承袭唐朝余绪,仍不失根基雄厚的一方名刹地位。宋末金初之际,因屡遭战乱破坏,寺院渐趋式微。元末为兵火所毁,明初残存建筑被改作城隍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发现了北朝高门士族崔氏家族成员参与龙兴寺造像活动的重要事实;考介了寺院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高僧事迹;这座千年名刹是青州历代官员和信众进行佛事活动的最主要场所。龙兴寺从刘宋佛堂建立迄至唐末五代的500年间,一直地处青州城南郭中。从不迟于后唐废帝(934—936年)时,随着南郭地位上升为南城,
【关键词】:青州 龙兴寺 北朝 佛教 窖藏造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39.2;K879;B949.2
【目录】:
  • 内容摘要10-13
  • ABSTRACT13-16
  • 引言16-25
  • 一、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概况16-18
  • 二、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18-21
  • 三、本文结构与主要学术心得21-25
  • 第一章 青州佛教历史背景和政治地位研究25-51
  • 第一节 青州的佛教历史背景25-42
  • 一、佛教在青州的传播和兴衰25-37
  • 二、青州古代的寺院与僧人37-42
  • 第二节 青州的政治地位42-51
  • 一、历史上青州政治地位分析42-46
  • 二、北齐时期青州政治地位再分析46-51
  • 第二章 龙兴寺历史研究51-85
  • 第一节 龙兴寺历史沿革51-80
  • 一、龙兴寺的创建52-54
  • 二、龙兴寺的发展54-61
  • 三、龙兴寺的鼎盛61-72
  • 四、龙兴寺兴盛局面的保持72-77
  • 五、龙兴寺的衰落和废毁77-80
  • 第二节 龙兴寺与青州城的地理关系80-85
  • 一、刘宋至唐末五代龙兴寺处于青州东阳城南郭内80-82
  • 二、唐末五代至元末龙兴寺处于青州城中82-85
  • 第三章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题材研究85-111
  • 第一节 北魏、东魏造像题材86-94
  • 一、弥勒佛像87-88
  • 二、释迦佛像88-90
  • 三、西方三圣像90-93
  • 四、飞天、荷莲、龙、塔93-94
  • 第二节 北齐造像题材94-111
  • 一、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像94-95
  • 二、西方三圣像95-96
  • 三、弥勒佛像96-99
  • 四、卢舍那佛像及卢舍那法界人中像99-106
  • 五、观世音菩萨像106-109
  • 六、太子思惟菩萨像109-111
  • 第四章 龙兴寺背屏式造像典型艺术研究111-134
  • 第一节 倒龙111-119
  • 一、倒龙名称考证111-114
  • 二、倒龙形象大量出现的原因114-116
  • 三、倒龙在背屏式造像中的位置和形状116-119
  • 第二节 宝塔119-123
  • 一、宝塔命名119
  • 二、宝塔形象大量出现的原因119-121
  • 三、宝塔在背屏式造像中的形制121-123
  • 第三节 倒龙和宝塔艺术形象的来源与延续123-134
  • 一、倒龙和宝塔艺术形象的来源123-130
  • 二、倒龙和宝塔艺术形象的延续130-134
  • 第五章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若干问题研究134-173
  • 第一节 窖藏造像的性质应是安葬佛像134-139
  • 第二节 窖藏造像不全为龙兴寺内佛像139-143
  • 第三节 窖藏造像贴金彩绘并非均系北朝所施143-150
  • 第四节 北齐笈多式佛像艺术应从海路由域外直传青州150-156
  • 第五节 对窖藏造像残破原因的再认识156-173
  • 附录173-201
  • 一、龙兴寺历史编年及大事记173-182
  • 二、北齐《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182-184
  • 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龙兴寺部分184-186
  • 四、北宋《青州龙兴寺重修中佛殿记》186-187
  • 五、龙兴寺已拼对粘接石造像登计表187-201
  • 参考文献201-206
  • 附表目录206-218
  • 表一 龙兴寺造像数量统计表206
  • 表二 青州古代寺院一览表206-208
  • 表三 青州籍古代僧人一览表208-210
  • 表四 古代外地曾至青州僧人一览表210-211
  • 表五 龙兴寺及与其有关的古代僧人一览表211-213
  • 表六 与龙兴寺有关的历史人物一览表213-215
  • 表七 龙兴寺历代文物一览表215-218
  • 附图目录218-258
  • 图一 龙兴寺窖藏坑位置示意图218
  • 图二 龙兴寺窖藏坑全景218-219
  • 图三 龙兴寺造像在窖藏坑内的放置情况219
  • 图四 龙兴寺造像残破情况219-220
  • 图五 龙兴寺造像朝代比率图220
  • 图六 龙兴寺造像质地比率图220-221
  • 图七 龙兴寺造像形制比率图221
  • 图八 龙兴寺造像断茬面新旧程度比率图221-222
  • 图九 北齐贴金彩绘单体立佛像222-223
  • 图十 北齐贴金彩绘单体立佛像223-224
  • 图十一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惠照造弥勒像224
  • 图十二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邢长振造释迦像224
  • 图十三 北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4
  • 图十四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惠照造弥勒像倒龙224-225
  • 图十五 北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倒龙摹本225
  • 图十六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造像背屏225
  • 图十七 北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5
  • 图十八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5-226
  • 图十九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6
  • 图二十 主尊左侧倒龙226
  • 图二一 主尊右侧倒龙226
  • 图二二 主尊与左胁侍之间倒龙226-227
  • 图二三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7
  • 图二四 北齐象戏图227
  • 图二五 北齐轿乘图227
  • 图二六 东魏贴金彩绘造像背屏局部227-228
  • 图二七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宝塔摹本228
  • 图二八 东魏彩绘造像背屏228
  • 图二九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8
  • 图三十 宝塔228-229
  • 图三一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宝塔摹本229
  • 图三二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9
  • 图三三 宝塔229
  • 图三四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29-230
  • 图三五 宝塔摹本230
  • 图三六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邢长振造释迦像宝塔230
  • 图三七 东魏彩绘佛像摹本230
  • 图三八 宝塔摹本230-231
  • 图三九 北魏正光三年(522年)魏氏造释迦三尊像231
  • 图四十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法想造弥勒三尊像231
  • 图四一 北魏田延和等36人造佛菩萨三尊像231
  • 图四二 梁天监十年(511年)王州子造一佛四菩萨五尊像摹本231-232
  • 图四三 北齐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32
  • 图四四 北齐贴金彩绘佛菩萨弟子五尊像232
  • 图四五 北齐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32
  • 图四六 北齐彩绘佛菩萨像背屏局部232-233
  • 图四七 唐贴金彩绘龛式造像233
  • 图四八 唐阎伯能造佛菩萨弟子五尊像233
  • 图四九 隋段怀穆建伽蓝残碑拓片233
  • 图五十 隋仁寿元年(601年)舍利塔下铭石刻拓片233-234
  • 图五一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刻拓片234
  • 图五二 大齐碑碑阴摹刻唐李邕书龙兴寺额234
  • 图五三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龙兴寺香炉座题记拓片234-235
  • 图五四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题记235
  • 图五五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贾淑姿造像题记235
  • 图五六 北魏风格造像残题记235-236
  • 图五七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惠照造像题记236
  • 图五八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邢长振造像题记236
  • 图五九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智明造像题记236-237
  • 图六十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弥勒像237
  • 图六一 北魏风格造像237
  • 图六二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智明造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37
  • 图六三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37-238
  • 图六四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郭虎造释迦多宝陶像238
  • 图六五 驼山第2窟菩萨头像摹本238
  • 图六六 北齐彩绘佛坐像238
  • 图六七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238-239
  • 图六八 北齐彩绘佛像239
  • 图六九 北齐彩绘佛像239
  • 图七十 甘肃庄浪县龙眼山北魏晚期摩崖三世佛像摹本239
  • 图七一 北齐贴金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239-240
  • 图七二 卢舍那佛说法图240
  • 图七三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右胸部胡人240
  • 图七四 北齐贴金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240
  • 图七五 卢舍那佛说法图240-241
  • 图七六 北齐线刻人中像241
  • 图七七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241
  • 图七八 冠中佚头化佛241
  • 图七九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241-242
  • 图八十 冠中佚头化佛242
  • 图八一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242
  • 图八二 冠中残化佛腿242
  • 图八三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242-243
  • 图八四 北朝单体菩萨立像243-244
  • 图八五 北齐贴金彩绘太子思惟菩萨像244
  • 图八六 北齐贴金彩绘太子思惟菩萨像244
  • 图八七 东魏彩绘右胁侍菩萨像244
  • 图八八 东魏彩绘菩萨像244-245
  • 图八九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245
  • 图九十 北齐彩绘菩萨像245
  • 图九一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245
  • 图九二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245-246
  • 图九三 北齐笈多艺术风格佛头像246-247
  • 图九四 足部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247-248
  • 图九五 臂部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248-249
  • 图九六 臂部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249-250
  • 图九七 各类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250-251
  • 图九八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菩萨像251
  • 图九九 北魏贴金彩绘菩萨像251
  • 图一00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菩萨像251
  • 图一0一 北魏—东魏左胁侍菩萨像局部251-252
  • 图一0二 北齐彩绘佛像252
  • 图一0三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贾淑姿造佛菩萨三尊像252
  • 图一0四 北魏贴金彩绘佛像252
  • 图一0五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252-253
  • 图一0六 北齐彩绘佛像253
  • 图一0七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253
  • 图一0八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253
  • 图一0九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253-254
  • 图一一0 击鼻情况254-255
  • 图一一一 碎手断臂情况255-256
  • 图一一二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256
  • 图一一三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256
  • 图一一四 北魏贴金彩绘佛像256
  • 图一一五 北齐商谈图256-257
  • 图一一六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257
  • 图一一七 唐盘龙残石柱257
  • 图一一八 唐鸱吻残件257-258
  • 致谢258-25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学术论著目录259-260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子;;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06期

2 杨玉圣;;认真对待松林书院文化遗产——兼谈“青州学”与“文化青州”建设[J];云梦学刊;201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史贵国;南燕国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程少燕;日僧圆仁视野中的唐代青州[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李晓云;论笈多美术对南北朝后期与隋代佛教造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杨会;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弥勒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5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