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大乘成业论》之“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22:07

  本文关键词:《大乘成业论》之“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业”是佛教思想体系中基础概念之一。“业”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成为佛教对世间法的一种独特解释。业说的基本构想是:行为动作产生之后,并不马上消失,而是以某种形态存留在行为者的身上并以某种形式给予行为者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业观念为佛教徒的生死与解脱提供了理论基础,主张人们的现存处境为过去所造业所致,而现在的行为又决定将来的际遇,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上升、堕落这两种不同的道路。 关于业的理论最早在《奥义书》时代有了比较清晰的表达。佛教兴起之后,也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缘起故空是佛教的基本立场,来自印度传统宗教的业与轮回观念在这一立场之下存在着一些困难。业论必须对“业之体性为何?”“异时因果如何可能?”“轮回主体是什么?”等问题作出回应,否则业观念在佛教体系中的合理性就可能受到质疑。佛陀灭后,佛教发生几次大的结集,分裂成多个部派,部派论师们在自己的学派立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回答。他们之间的论争使得业论在部派时期得到空前繁荣。但是,由于业观念本身的实践性和部派哲学自身的特点,部派论师们对这一学说的解读都带有“实有论”色彩,无我而有业报的矛盾也未得到合理的解决。直到大乘唯识学阿赖耶识种子说的确立,为两者找到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使得“无我的业报轮回说”得以确立。而佛教业论由小乘进入大乘的一个标志性文本就是《大乘成业论》(以下简称《成业论》)。 《成业论》由印度论师世亲创作于公元五世纪左右。在此论中,世亲论师首先对小乘各部派的业论进行了检讨,重点驳斥了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部的身表业说,有部的业体实有说,正量部的“不失法”理论,经量部的熏心相续说等学说,对小乘部派在色心二元立场下的业论进行了评难,指出其在回应业的体性、异时因果及轮回主体等问题时的不完满之处。最后世亲提出大乘唯识学派阿赖耶识受熏的理论,并在唯识学立场下对三业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该论的价值即在于疏理了千百年来无我而有业果的疑难,结束了部派佛学学者关于业论的纷纭争论。 本研究以《成业论》为出发点,采用思想史梳理及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从印度传统宗教到部派佛教时期的业论进行简单梳理,以了解《成业论》的写作背景;参考《俱舍论·业品》、《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对《成业论》的内容结构、理论旨趣以及其中的业论主张进行总结归纳;结合业论发展史,对《成业论》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位进行研究。 本文绪论简要介绍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文章的讨论范围,指出了选题的动机和目的,回顾了前人在佛教业论方面以及对《成业论》这一文本的研究成果,此外,绪论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本研究的检讨等内容。 第二、第三章是对《成业论》思想背景的介绍。其中第二章从业论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成业论》的理论背景,梳理了业论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到部派佛教时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业观念与因果报应说、轮回说之间的矛盾以及产生的原因。第三章从世亲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成业论》的思想渊源,指出《俱舍论·业品》和《摄大乘论·所知依品》为这一著作的主要思想来源。 第四、第五章对按照文本的立论顺序对《成业论》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中第四章在“业之体性”和“异时因果”这两大主题框架下介绍了世亲对小乘部派业论的批判,并总结了部派业论的特点;第五章介绍了世亲以阿赖耶识种子说对异时因果和轮回主体问题进行的回应,并对唯识学立场下的三业观念和唯识学业论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章,将《成业论》置于佛教业论史上进行了分析,对其未论及的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并对佛教业说的发展趋势及《成业论》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 《大乘成业论》 世亲 业之体性 异时因果 轮回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第一节 前言8
  • 第二节 研究缘起8-9
  • 第三节 研究史综述9-13
  • 一、《成业论》及其相关研究9-10
  • 二、有关业论的研究10-12
  • 三、有关唯识、空、般若与业的研究12-13
  •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13-14
  • 第五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4-15
  • 第二章 《成业论》之前佛门业论的发展15-21
  • 第一节 业的起源15-16
  • 第二节 奥义书中的业说16-17
  • 第三节 原始佛教的业说17-21
  • 第三章 《成业论》的思想渊源21-31
  • 第一节 《成业论》及其作者21-24
  • 一、作者生平及主要著作21-22
  • 二、《成业论》的思想立场与组织结构22-24
  • 第二节 《成业论》与《俱舍论》24-28
  • 一、《俱舍论》的宗义和结构24-25
  • 二、《成业论》与《俱舍论·业品》25-28
  • 第三节 《成业论》与《摄大乘论·所知依品》28-31
  • 一、《摄大乘论·所知依品》的宗义及结构28
  • 二、《成业论》与《所知依品》28-31
  • 第四章 《成业论》对部派佛教业论的评难31-42
  • 第一节 关于业之体性31-36
  • 一、有部“形色”身表说及对其的评破31-33
  • 二、正量部“行动”身表说及其评破33-35
  • 三、经部“别法”身表说及其评难35-36
  • 四、对无表业说的评难36
  • 第二节 关于异时因果36-42
  • 一、有部业体实有说及其评破36-38
  • 二、正量部“不失法”、“增长法”说及其评难38-39
  • 三、经量部熏心相续说及其评破39-42
  • 第五章 《成业论》的三业观念42-47
  • 第一节 阿赖耶识种子说对异时因果和轮回主体问题的回应42-43
  • 第二节 唯识学对三业的解释43-45
  • 第三节 唯识学业论的特点及成立原因45-47
  • 第六章 结论47-53
  • 第一节 《成业论》未论及的问题47-49
  • 第二节 佛教业论的历史形态49-50
  • 第三节 《成业论》的历史地位50-53
  • 参考文献53-57
  • 后记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学国;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重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理证;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J];法音;1996年02期

3 龙达瑞;佛教与奥义书的几个概念的比较(上)[J];南亚研究;1994年04期

4 欧东明;;佛教轮回说的内在难题与中观学和唯识学的解决[J];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01期

5 吴学国;唯识学:缘起论与业力说的矛盾消解[J];学术月刊;1998年10期

6 徐东明;;论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梁劲泰;;佛教“无我”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富胜;阿赖耶识缘起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大乘成业论》之“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5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d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