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

发布时间:2017-06-18 23:00

  本文关键词: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围绕中世纪经院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4/5-1275)的友谊理论展开论述,并以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为启发,尝试构建一种适合现代人的交往模式。在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人的交往面临“自我封闭”、“冷漠”和“被动”等问题;现代伦理学的两大流派,康德的动机论和功利主义的目的论,或者以理性的责任关系,或者以工具理性的方式对待他人,无法为现实的交往困境提供出路。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以“爱德”为主旨,强调对他人的无私的爱,对于现代人的交往具有借鉴意义。 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主要涉及哲学的友谊观、自然神学的“爱”的理论和神学的友谊观“爱德”这三个方面。阿奎那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继承了一种世俗的友谊理论,他将其建立在基督教人性观中人对善的“爱”之上,并以基督教的传统德性“爱德”提升并改造友谊的内涵,使得友谊成为一种以“爱”为核心的既超越又普世的一般交往关系,以此完成了哲学友谊观念的基督教转向。 在自然神学的路径下,阿奎那认为人性的行动出于对善的“爱”,意志能以普遍和超越的善为对象,因此人能够突破感官欲望的直接性爱他人和天主,并爱作为宇宙的公共之善的天主在自我之上。阿奎那认为在人性完善的情况下,人应当爱所有人如同“另一个自己”,即以他人本身作为爱的目的,从而将亚里士多德的“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的精英式的友谊论改造为“他人是另一个自我”的普世友谊理论。 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以超越的神学美德“爱德”为顶点,从狭义的角度来说,阿奎那的友谊就是爱德。爱德的主要行为是“爱”,但是爱德基于并且高于意志对善的爱,因为虽然它立足于天赋的爱的能力,但是无需通过善的中介而直接以天主为对象,这必须依赖天主的恩典方能实现。“爱德”是基督教的传统德性,阿奎那首次以哲学式的友谊定义爱德,让天主成为人的“另一个自我”,具有历史意义,其深意直到二十世纪之后才受到广泛的承认。同世俗的友谊观一样,人与天主的友谊也以“善愿”和“交往”为条件。人和天主本来没有交往的可能性,天主以无条件的恩典换回与人交往的基础,基督的道成肉身和救赎使天主对人的救赎的恩典成为可能,人也因此能够成为天主共同体的潜在成员。爱德也是人和他人的友谊。一方面,通过和天主的友谊,人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以爱德爱他人;另一方面,对他人的爱是爱德的内涵,不爱他人的人不可能成为天主的朋友。 爱德是德性之母,它将人的所有德性都导向至善天主,人通过爱德的两个活动沉思和爱天主分有天主的至福,亚里士多德那里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断裂在爱德中得到和解。阿奎那将人的幸福和首要的德性建立在友谊的关系之上,使得哲学的友谊论和自然神学的“爱”的理论在爱德处交汇,到达德性和幸福的拱顶。 “爱德”提倡一视同仁地爱他人,堪称基督教文明中的交往典范。它通过超越者的中介提升人的情感,有利于实现公正和平等的人际交往。但是考虑到现代社会具有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我将吸纳阿奎那友谊理论的合理因素,在他的启发下尝试构建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本真的交往模式,它具有“认可”、“欣赏”和“彼此创造”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他人作为交往的目的与核心。这种交往方式不以神为依托,而以人的超越“小我”的无私情感为基础,它让人走出“小我”的爱,与他人建立以友谊为核心的交往模式。
【关键词】:友谊 爱德 友谊之爱 天主 至福 德性 幸福 自我 自爱 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77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言9-27
  • 一. 研究的意义9-11
  • 二. 问题产生的理论和实际背景11-19
  • 三. 基本结构和各章概要19-22
  • 四. 研究综述和创新22-25
  • 五. 关于著作、术语、注释、引文的重要说明25-27
  • 第一章 哲学的友谊观:阿奎那和亚里士多德的比较研究27-60
  • 第一节《<尼各马可伦理学>评注》的性质29-31
  • 第二节 友谊和公正31-36
  • 第三节 三种不同的友谊36-40
  • 一. 三种友谊的定义和特征36-37
  • 二. 三种友谊的关系37-40
  • 第四节 从自爱到爱人如己:论“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的观念40-50
  • 一. 友谊的五个特性41-43
  • 二. 独特的“自爱”观43
  • 三. “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的观念43-48
  • 四. 亚里士多德友谊论的结构和结论48-50
  • 第五节 友谊对于道德实践的意义:与幸福的关系50-60
  • 一. 《论友谊》两卷的论述: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50-52
  • 二.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念的内在张力52-54
  • 三. 阿奎那对哲学幸福观的解读54-57
  • 四. 友谊究竟有多重要?57-60
  • 第二章 自然神学视野下的“爱”的理论:友谊的人性基础60-94
  • 第一节 阿奎那的人学:对善的爱61-73
  • 一. 人性行动的动力:对善的理性欲望61-63
  • 二. 意志:对幸福的自然倾向63-64
  • 三. 对善的三个层次的爱64-68
  • 四. 感官层面的爱和诸“情”68-73
  • 第二节 意志的爱:友谊之爱与嗜欲之爱73-76
  • 第三节 对他人的友谊之爱76-80
  • 一. 从“自爱”到“他人是另一个自我”:继承和创新76-77
  • 二. 爱人如己,我们的天性?77-80
  • 第四节 对天主的友谊之爱80-87
  • 一. 爱天主在自然神学路径中的合法性——学界的争论80-81
  • 二. 作为宇宙目的的公共的善81-84
  • 三. 人之完善的动力与形式84-85
  • 四. 自爱与爱天主——阿奎那论证的两个维度85-87
  • 第五节 爱的力量:结合、彼此容纳和出神87-93
  • 一. 伴随爱的整个过程的“结合”87-88
  • 二. 彼此容纳88-89
  • 三. 让人超越自我的“出神”89-93
  • 小结93-94
  • 第三章 基于恩典的人神友谊“爱德”94-115
  • 第一节 爱德:基于恩典的神学路径95-99
  • 一. 两种路径的异同95-98
  • 二. 基督——人神友谊得以可能的关键98-99
  • 第二节 “爱德”与“友谊”携手的漫长历程99-101
  • 第三节 爱德成为友谊的条件101-105
  • 一. 善愿102-103
  • 二. 交往103-105
  • 第四节 应该以爱德爱哪些存在?105-108
  • 第五节 爱德的次序108-112
  • 一. 爱德依据的两对关系和基本次序108-110
  • 二. 应该更爱好人还是亲人?110-112
  • 第六节 爱德和各种“特殊的友谊”的关系112-114
  • 一. 爱德:基础和普遍的友谊112-113
  • 二. 爱德完善“特殊的友谊”113-114
  • 小结114-115
  • 第四章 爱德即幸福——哲学和神学友谊论的交汇115-129
  • 第一节 作为德性之母的“爱德”116-122
  • 一. 爱德是一种怎样的德性?116-119
  • 二. 爱德与其他德性的关系119-122
  • 第二节 爱德与幸福的实现122-129
  • 一. 沉思与爱天主——实现至福的活动123-125
  • 二. 爱德在此世与来世的实现125-127
  • 三. 爱德和至福给灵魂带来的益处127
  • 四. 他人的角色127-129
  • 第五章 阿奎那的遗产——对交往困境的贡献129-154
  • 第一节 爱德的友谊观:基督教文明中的交往典范129-133
  • 一. 一种基础和普遍的交往模式129-131
  • 二. 一种交往典范131-133
  • 第二节 对现代道德哲学的贡献133-137
  • 一. 康德133-136
  • 二. 功利主义136-137
  • 第三节 走出“自我”的牢笼——对现代人交往问题的贡献137-142
  • 第四节 适合现代社会的交往模式——普世的友谊观念142-154
  • 一. 何以走出自爱?142-145
  • 二. 超越“小我”的情感145-147
  • 三. 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现代社会交往模式的构想147-154
  • 参考文献154-159
  • 重要术语拉丁文、英文、中文对照表159-161
  • 后记161-1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道娟;;义务论视阈下的职业道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马陆亭;;大学章程的地位与要素[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秦越存;;现代性伦理危机与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困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魏宏娜;从拯救到被拯救——白银时代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0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60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9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