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

发布时间:2017-06-19 07:13

  本文关键词: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天台宗与唯识宗是中国佛教的两大宗派。天台宗教观双美,定慧相资,南岳初创,天台大成,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创立最早的一家。相对于唐代以弘传玄奘新译唯识经典为主的慈恩系唯识学,唯识古学主要指南北朝时以弘扬旧译《十地经论》与《摄大乘论》为主的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早期天台学的创立,是以《地论》与《摄论》的弘扬为背景的,慧思直接或间接问学的禅师,多与地论师有一定的关系,慧思与智者并长期与摄论师之干将慧旷律师交往,因此,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者师弟,不同程度的受到地论师与摄论师学说的影响。但天台学并未因此成为唯识古学之一系,原因在于天台学在吸收唯识古学的同时,有抉择唯识学的一面,这种抉择成为天台学建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去的研究中,关于这一问题较少涉及。因此,本文以早期天台学(主要以南岳慧思与天台智榃为范围)对唯识古学(包括地论师与摄论师)的吸收与抉择为研究对象,试图藉此把握天台学之精神实质,进一步,通过中土人士对唯识学态度的具体分析来探索唯识学在汉地数兴数衰的根本原因,藉此加深对唯识学的理解,同时也反思天台祖师对唯识思想态度的实质。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八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天台学与唯识古学的概要介绍,慧思之前诸师与唯识古学的交涉,慧思禅法对唯识古学的吸收改造,智者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具体如下: 第一章“天台学的基本结构与特色”是对天台学的概要介绍。首先根据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者的践履与著述,探讨天台学成立的核心要素,包括所依经论、祖师的证悟境界、流传下来的著述等几个方面。天台教学,可以浓缩为“教”与“观”二者,观主要指以三观(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为核心的止观学说,
【关键词】:早期天台学 唯识古学 地论师 摄论师 如来藏 大乘空观 无明 法性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6.1
【目录】:
  • 绪论14-23
  • 一、选题的意义14-16
  • 二、研究现状16-20
  • 三、方法论的抉择20-23
  • 第一章 天台学的基本结构与特色23-54
  • 第一节 南岳天台的践履与著述23-32
  • 一、南岳慧思24-27
  • 二、天台智者27-31
  • 三、天台宗所宗教典31-32
  • 第二节 基本结构——三观32-43
  • 一、三智、三谛与三观名义32-33
  • 二、智者对三智、三谛、三观的阐发33-38
  • 三、一心三观38-43
  • 第三节 基本结构——四教43-49
  • 一、四教与三观43-45
  • 二、四教名义45-48
  • 三、五时八教48-49
  • 四、小结49
  • 第四节 天台学的定位与归属49-54
  • 第二章 唯识三大士及唯识古学的主要观点54-89
  • 第一节 印度根本唯识学概况54-73
  • 一、唯识三大士及其著作54-56
  • 二、三大士思想的出发点——大乘空观56-60
  • 三、唯识学思想概要:八识与三性60-67
  • 四、三大士的复杂思想67-73
  • 第二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一)73-80
  • 一、地论师73-75
  • 二、地论师的观点75-80
  • 第三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二)80-89
  • 一、真谛译籍80-81
  • 二、摄论师81-83
  • 三、真谛的学说83-89
  • 第三章 天台学的准备阶段与唯识古学的交涉89-104
  • 第一节 慧思的师承89-90
  • 第二节 诸师考辨90-102
  • 一、明师90-91
  • 二、最师91-93
  • 三、慧师93-94
  • 四、文师94-99
  • 五、善慧大士99-102
  • 第三节 小结102-104
  • 第四章 南岳慧思的心意识说104-128
  • 第一节 如来藏说104-111
  • 第二节 心相与心性111-121
  • 一、《大集经》、《大智度论》中的心相与心性111-115
  • 二、慧思的心性与心相说115-121
  • 第三节 “意”与“识”121-128
  • 一、意识与意根121-123
  • 二、转识与藏识123-128
  • 第五章 《大乘止观》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128-156
  • 第一节 关于《大乘止观》的歧义128-132
  • 一、歧义之一:关于作者128-129
  • 二、歧义之二:本论与天台学的关系129-130
  • 三、本文的立场130-132
  • 第二节 本论的结构与创作背景132-141
  • 一、本论结构概览132-136
  • 二、本论与《摄大乘论》结构比较136-138
  • 三、本论的创作背景:唯识古学面对的理论诘难138-141
  • 第三节 本论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141-152
  • 一、从真实性说起141-144
  • 二、体相用结构说之一:真心缘起说144-146
  • 三、体相用结构说之二:无明缘起说146-149
  • 四、止观与唯心149-152
  • 第四节 本论于天台圆教的意义152-156
  • 一、本论以圆摄别的旨趣152-153
  • 二、本论所显示的南岳天台的不同路径与风格及对天台后学的启示153-156
  • 第六章 智者天台学与根本唯识学的比较156-176
  • 第一节 性相总论156-165
  • 一、一念三千与唯识说156-160
  • 二、三谛与三性、三无性160-165
  • 第二节 止观行证165-176
  • 一、止观名义165-168
  • 二、圆顿止观与缘总法止观168-171
  • 三、无生观门与四寻思171-173
  • 四、判位次173-176
  • 第七章 智者论心意识176-200
  • 第一节 《法界次第初门》、《觉意三昧》等中的心意识说176-182
  • 第二节 《金玄》、《妙玄》及《维摩玄疏》、《维摩文疏》中的三识说182-188
  • 一、《金玄》、《妙玄》中的七、八、九识183-187
  • 二、《维摩玄疏》、《维摩文疏》中的六、七、八识187-188
  • 第三节 正说:一念无明法性心188-200
  • 第八章 智者对唯识古学的抉择200-251
  • 第一节 智者与唯识古学200-201
  • 第二节 别教201-208
  • 一、“别教”的出处201-202
  • 二、智者对别教的界定202-205
  • 三、别教泛说205-208
  • 第三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一)208-218
  • 一、真修缘修208-213
  • 二、四宗五宗213-218
  • 第四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二)218-228
  • 一、识与唯识218-222
  • 二、料简《摄论》222-228
  • 第五节 智者佛学史观的特色228-237
  • 一、尊经228-230
  • 二、无诤230-234
  • 三、终极旨归:解脱234-237
  • 结束语237-240
  • 主要参考文献240-248
  • 本人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48-250
  • 后记250-251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2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新毅;;何谓“唯识”?——从现象学的视角看“vij泺apti”(识)的定位[J];中国哲学史;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朝霞;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61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