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语言、叙事与宗教传统

发布时间:2017-06-20 17:13

  本文关键词:语言、叙事与宗教传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现代哲学的主体主义原则,在启蒙主义的话语体系内,主体最终取代了古代哲学中本体或上帝的地位成为哲学思考的中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神学接受了这一主体主义的原则,力图将宗教信仰的基础奠基于人的内在宗教经验之上。林贝克倡导的后自由主义神学站在后现代和后启蒙的立场上,反对自由主义神学的主体中心论,这一神学思潮以宗教语言为中心,在宗教和教义的本质、宗教的经典叙事、宗教传统与宗教他者等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与自由主义神学完全不同的看法。本文力图以语言、叙事与宗教传统三个问题为中心,对后自由主义神学这一前沿性的宗教思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依次为文中的第二章至第五章。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林贝克的重要生平经历以及他与耶鲁神学的思想渊源。林贝克出生于中国洛阳,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中国度过的。回到美国后,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最终留在那里任教。在林贝克的生平经历中,参加天主教“梵二会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他对宗教对话问题的关注即与此有关。耶鲁神学自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和理查德·尼布尔开始就已深受巴特的神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批判自由主义神学对现代性的妥协,使基督教失去了自身的话语特征。林贝克和当代耶鲁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都深刻地受到了这一思想倾向的影响。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和评价了林贝克的文化-语言学宗教观。林贝克认为,古代的前自由主义宗教观属于认知-命题论的宗教观,现代的自由主义宗教观属于经验-表现论的宗教观,他所提出的后现代或后自由主义的宗教观则属于文化-语言学的宗教观。文化-语言学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解释实在的综合性语言体系,这一语言体系决定性地影响着人的宗教思想与信仰实践。林贝克的宗教观深受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启发,如果说自由主义宗教哲学是以主体为中心思考信仰问题的话,后自由主义的宗教哲学则把思考的中心转向了宗教语言。在宗教经验与宗教语言的关系上,自由主义宗教观把宗教语言看作是人的内在宗教意识的表达符号,后自由宗教观则认为人的宗教经验是人的宗教语言的产物,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前概念前语言的私人宗教经验。按照文化-语言学的宗教观,宗教教义的首要意义既不是在于客观地反映实在,也不是在于表达反思前的宗教经验,而是首先被看作是一个宗教社群在信仰生活方面的权威规则。论文第四章主要关注的是宗教经典的叙事意义。从诗学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文本的叙事所传达的真理是一种与历史事实属于不同范畴的真理。当代的社群主义深刻地看到,一个社会群体共享的叙事不仅形塑着自我的身份,而且决定性地规定着这一群体的自我理解。对于基督教来说,《圣经》叙事无疑在形塑基督教群体方面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古代时期,《圣经》中的故事一般都是被基督徒当作是真实的历史来看待的。然而,林贝克指出,以启蒙理性为指导的历史批判法的兴起,导致了统一的《圣经》叙事陷入崩塌的境地,这使《圣经》形塑基督教群体的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消弱。林贝克借鉴了当代文学领域对《圣经》的阅读方式,力图在后批判的意义上重建《圣经》叙事的统一性,从而使《圣经》这一宗教经典文本在当代境遇中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一章中,我们还讨论了后自由主义的伦理观以及林贝克与英国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唐·库比特的思想差异。论文第五章主要探讨了与宗教对话有关的宗教传统和宗教他者、儒家传统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对话等问题。就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而言,伽达默尔指出,启蒙理性对于权威信仰的审视本身的确是合理的,但是它摧毁一切传统的态度却造成了一种对传统的新偏见。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在今日依然应该倾听传统中的的合理声音。林贝克对待基督教传统的后启蒙立场和伽达默尔对启蒙理性的反思有着相当的一致之处,他的后自由主义神学构想倡导当代神学重归基督教的文本内和系统内立场,其维护传统自身特性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林贝克坚决反对将各大宗教传统纳入单一的解释体系的宗教多元论构想,他认为各个宗教属于不同的文化-语言体系,它们之间的深度差异是不能抹平的,宗教多元论的同质化构想不仅扭曲了自身传统而且也没有真正接受和承认他者。林贝克的文化-语言学方法为我们看待儒家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透镜”,今天儒家如何看待自身与他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结论部分,本文简要概括了林贝克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自由主义宗教观 文化-语言学方法 叙事 社群主义 宗教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绪论13-20
  •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13-14
  • 1.2 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研究视角14-20
  •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14-17
  • 1.2.2 本文的创新之处17-18
  • 1.2.3 本文的研究立场18-20
  • 2 林贝克与耶鲁学派20-32
  • 2.1 林贝克的生平经历20-25
  • 2.1.1 从洛阳到耶鲁20-22
  • 2.1.2 参加“梵二会议”22-25
  • 2.2 耶鲁学派及其思想倾向25-32
  • 2.2.1 卡尔·巴特,对上帝话语的回归25-26
  • 2.2.2 尼布尔兄弟对自由主义神学的批判26-28
  • 2.2.3 耶鲁神学的兴起28-32
  • 3 语言哲学与后自由主义宗教观32-69
  • 3.1 先验主体与自由主义宗教观33-39
  • 3.1.1 主体哲学的兴起:从笛卡尔到康德33-34
  • 3.1.2 自由主义神学:从施莱尔马赫到蒂里希34-39
  • 3.2 语言哲学与后自由主义宗教观39-67
  • 3.2.1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42-46
  • 3.2.2 林贝克的文化-语言学宗教观46-67
  • 本章小结67-69
  • 4. 宗教叙事与宗教经典69-99
  • 4.1 叙事的哲学意义探讨72-76
  • 4.1.1 叙事与真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争议72-74
  • 4.1.2 叙事与自我74-76
  • 4.2 林贝克对于《圣经》叙事意义的探讨76-96
  • 4.2.1 经典文本的意义77-78
  • 4.2.2 《圣经》叙事意义的变迁78-81
  • 4.2.3 林贝克对《圣经》历史批判法的审视81-84
  • 4.2.4 当前境遇中的《圣经》叙事84-86
  • 4.2.5 重新发现《圣经》的叙事意义86-89
  • 4.2.6 《圣经》叙事的伦理意义89-91
  • 4.2.7 《圣经》叙事与基督教社群91-94
  • 4.2.8 个人抑或社群:库比特与林贝克的比较94-96
  • 本章小结96-99
  • 5. 宗教传统与宗教对话99-145
  • 5.1 后自由主义神学与宗教传统100-111
  • 5.1.1 伽达默尔对传统的辩护100-103
  • 5.1.2 走向后自由主义神学103-107
  • 5.1.3 作为系统内真理的宗教真理107-111
  • 5.2 后自由主义神学与宗教对话111-132
  • 5.2.1 对当前的宗教对话理论的类型分析113-119
  • 5.2.2 后自由主义视域内的宗教对话119-132
  • 5.3 后现代儒学的一个初步探讨132-142
  • 5.3.1 儒家的危机与存续133-136
  • 5.3.2 文化—语言学视域中的儒家传统136-139
  • 5.3.3 儒家的宗教他者观139-142
  • 本章小结142-145
  • 6 结论145-149
  • 主要参考文献149-158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1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应奇,周建华;社群主义的自我观──兼评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2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3 姚中秋;;儒家非宗教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明飞;乔治·林贝克的后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语言、叙事与宗教传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66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4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