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佛教仪式中的交换
发布时间:2017-06-26 09:09
本文关键词:“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佛教仪式中的交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人类学的礼物研究中,“互惠”是一个重要课题。人类学家在田野中普遍发现了互惠,送礼必然有回礼,收到礼物必须回礼。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曾坚定地指出:没有免还的礼物(No free gifts)。但是,在印度的田野研究中却发现了免还的礼物,那就是婆罗门收到的礼物。印度人认为礼物是有“毒”的,接受它就意味着接受不吉(inauspiciousness),但婆罗门必须接受礼物,这是他们的义务。事实上,在印度所有的仪式中都要送出礼物,人们以此送走不吉。婆罗门替刹帝利献祭,因为婆罗门修了苦行,所有他们身上具备某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献祭有效。笔者试图通过中国的田野事实来验证“免还的礼物”这个理论。本文通过在四川某寺庙的田野调查发现,在中国佛教仪式中,存在非常明显的报偿体系,人向佛献祭,佛回馈给人以庇佑。并且,佛教理论中原本就包含非常严格的因果报应体系,一定的“因”必然带来一定的“果”,一定的“果”必然由一定的“因”引起,个体的每一项行动都会带来果报反作用于自身,这符合互惠的原则。但在这个体系之外,仍然存在“免还的礼物”,那就是僧人受到的布施或曰供养,僧人可以接受俗人的供养却无须回礼,因为他们必须替俗人承担礼物中的有害元素,所谓“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但僧人对俗人并非完全没有回馈,他们代替俗人向神佛献祭,同时,必须是具有“清净戒行”的僧人的献祭才有效——这与印度婆罗门的情况极为相似。表面看来这仍然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但这样的交换有其特殊意义,俗人之间的交换是在社会内部进行的“物物交换”,而僧人则属于神圣的世界,是社会之外的人,他们与俗人之间的交换是“社会”与“非社会”之间的交换,而社会正是靠“非社会”才定义了它自身。本文从这项事实出发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讨论了礼物“既是功利的又是道德的”的矛盾特质,梳理了社会理论中几种不同的解释路径,反思了人类学中的礼物概念。
【关键词】:互惠 免还的礼物 佛教仪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导论9-17
- 一、研究课题的界定9-12
- (一) 人类学礼物研究中的互惠及争论9-12
- (二) 本研究对象和主题的界定12
- 二、关于佛教经济中的礼物研究12-15
- 三、关于中国人礼物交换的研究15-17
- 第一章 田野地点概述17-21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17
- 二、寺庙概况17-19
- 三、青堤与目连文化19-21
- 第二章 仪式中的人——寺内人员的生活史21-29
- 第三章 修庙——仪式空间的建设29-31
- 第四章 仪式之一:佛教节庆中的交换31-38
- 一、佛教节庆的模式31-33
- (一) 道场31-32
- (二) 诵经32-33
- 二、中元节(鬼节)33-38
- (一) 今生与来世:目连传说之分析33-34
- (二) 救赎仪式中的交换34-38
- 第四章 (续)仪式之二:人生仪礼中的交换38-46
- 一、生育仪式38
- 二、死亡仪式38-41
- (一) 荐灵仪式38-39
- (二) 三时系念39
- (三) 求病愈39-40
- (四) 特殊的死亡仪式40-41
- 三、日常仪式41-46
- (一) 王爷菩萨圣诞41
- (二) 初一烧香41-42
- (三) 挂红42
- (四) 求考试42-43
- (五) 还愿43
- (六)打佛七43-46
- 第五章 寺院仪式中的还报体系46-48
- 一、佛教世界观中的集体道德——严谨的因果报应体系46
- 二、僧人的特殊交换46-48
- 第六章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健吾;康宁寺经济活动调查[J];中国藏学;2001年04期
2 何蓉;;国家规制与宗教组织的发展 中国佛教的政教关系史的制度分析[J];社会;2008年06期
3 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J];社会学研究;200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佛教仪式中的交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8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