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超越盼望的想象

发布时间:2017-06-27 11:01

  本文关键词:超越盼望的想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如文学中的结局,赋予故事更为完整的意义。在天主教的思想体系中,终末思想,同样赋予整个神学体系以更为完整的意义。本文尝试通过分析现代天主教不同神学家的终末思想,以及通过参照其他宗派神学家的终末思想,来梳理现代天主教的终末思想的主要特征,并揭示现代天主教终末神学的神学理路及其论述方式。 本文以现代天主教的终末思想为主要讨论范围,以神学想象所利用的象征与形象为主要线索,以基督事件,特别是基督的逾越奥迹为基础,以神人之间的位际关系为主要范式,并选取死亡、审判、炼狱、地狱、普救论与新天新地等概念,来综合论述现代天主教终末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本文在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终末思想的意义,并追溯了天主教终末思想的源流,同时通过分析现代主要神学家或研究者的著作,展现本文所依据的文本基础。导论部分还讨论了研究终末思想的意义,以及本文的论述结构和研究目标,以及在汉语学界研究终末论的意义。 本文在第1章,主要分析了现代天主教终末想象的依据,即以基督的逾越奥迹为基础,构建现代天主教终末盼望的基督论基础。基督的道成肉身,成为上帝与人,与宇宙休戚与共的象征。而基督的苦难与死亡,展现了基督救恩方式的不同之处。基督下降到死者中间,则是基督将救恩惠及所有人的方式。 本文在第2章至第4章,分别选取死亡、审判与地狱三个概念,以具体的神学主题来分析现代天主教终末神学的特色。在第2章讨论死亡时,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天主教的生命观与死亡观,来展示现代天主教对死亡意义的思考,如以圆满性的死亡与终结性的死亡来讨论死亡的不同含义。在第3章讨论审判时,特别强调基督不仅具有审判者,还具有救世者的形象,并以现代炼狱说来表现审判的矫正意义。在第4章讨论地狱时,本文特别强调圣经文学中地狱形象的多样性,以及现代神学以神人关系的隔绝来重建地狱想象的努力,同时还展现了现代神学中基督作为地狱征服者的形象。 本文在第5章和第6章,分别选取普救论与新天新地两个神学概念,来讨论现代神学对人类集体和宇宙整体的关注。在分析普救论时,本文不仅展示现代天主教终末思想的普救论倾向,同时还分析了天主教神学对普救论持保留态度的原因。同时本文还以基督与教会的圣事性,来表明天主教神学对于神人终极修和的渴望。在讨论新天新地时,本文主要分析了上帝与宇宙因为道成肉身而建立的新关系,以及基督复活在新天新地想象中的预示性角色。 本文在结语部分,简要分析了现代天主教终末神学的基本特征,如基督中心论,位际关系作为基本的论述范式,以及想象在现代神学中的作用,最后讨论现代天主教神学所保持的内在张力。在结语中,本文还分析了位际关系作为论述范式的局限,以及现代天主教神学对多元文化的回应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现代天主教 终末思想 想象 位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7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结局成全故事的完整意义9-31
  • 0.1 研究的现实背景:流行文化与正统信仰中的终末想象9-11
  • 0.2 基督宗教中的终末思想及其源流11-18
  • 0.2.1 终末神学的含义11-12
  • 0.2.2 终末神学的源流与兴衰12-18
  • 0.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8-21
  • 0.4 选题意义与写作难题21-22
  • 0.5 理论基础与论文结构22-29
  • 0.5.1 解题:神学想象与终末思想23-28
  • 0.5.2 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28-29
  • 0.6 小结:终末的成全意义29-31
  • 第1章 逾越奥迹——盼望的依据和泉源31-51
  • 1.1 引论:“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与神义论的转向31-33
  • 1.2 作为盼望象征的逾越奥迹33-44
  • 1.2.1 基督的苦难与死亡在救恩中的意义35-38
  • 1.2.2 基督下降到死者中间与绝望的超越38-42
  • 1.2.3 基督的复活与盼望的保证42-44
  • 1.3 纪念与转化的力量44-48
  • 1.4 小结:逾越奥迹与盼望的悖论48-51
  • 第2章 死亡的奥秘:终结与圆满51-75
  • 2.1 引论:现代社会中死亡意义的失落51-53
  • 2.2 灵魂:理解神学生死观的钥匙53-58
  • 2.3 现代神学中的死亡观58-69
  • 2.3.1 终结性的死亡与圆满性的死亡58-62
  • 2.3.2 现代哲学中“灵肉分离”的新思考62-65
  • 2.3.3 神学中的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结65-67
  • 2.3.4 基督的逾越奥迹在天主教生死学中的意义67-69
  • 2.4 临终在现代神学想象中的特殊意义69-73
  • 2.5 小结:生命终点的盼望73-75
  • 第3章 审判与炼狱:终末神学中的现实主义75-97
  • 3.1 引论:审判在现代神学想象中的转向75-78
  • 3.2 天主教关于审判的神学想象78-85
  • 3.2.1 死亡之际的私审判78-81
  • 3.2.2 基督复临之时的公审判81-85
  • 3.3 现代神学中的“居中境界”与“炼狱”85-93
  • 3.3.1 现代神学关于“居中境界”的争论86-89
  • 3.3.2 基督与“炼净之火”89-93
  • 3.4 审判神学中正义与爱的张力93-95
  • 3.5 小结:审判与炼狱是现实主义的想象95-97
  • 第4章 地狱:绝望之境与盼望97-115
  • 4.1 引论:地狱观念在现代神学想象中的危机97-99
  • 4.2 传统神学中作为惩罚的地狱99-101
  • 4.3 现代神学关于地狱想象的更新101-110
  • 4.3.1 圣经文学中地狱的多重形象102-107
  • 4.3.2 “位际观念”下地狱观的更新107-110
  • 4.4 另一种可能的想象:基督征服地狱110-113
  • 4.5 小结:严肃的生活需要有益的畏惧感113-115
  • 第5章 修和:普救的盼望115-141
  • 5.1 普救论:终极盼望的挑战115-117
  • 5.2 普救论的复兴:万象更新的盼望117-125
  • 5.2.1 奥利振的“万象更新”说117-119
  • 5.2.2 普救论在现代新教神学中的复兴119-121
  • 5.2.3 现代天主教关于普救论的讨论121-125
  • 5.3 基督是神人修和的圣事125-132
  • 5.4 教会是基督救恩的圣事132-139
  • 5.5 小结:基督是普世更新的依据139-141
  • 第6章 新天新地:万有更新的盼望141-163
  • 6.1 引论:科学时代的终末观念141-143
  • 6.2 生态神学与女性神学:终末神学的现代视角143-146
  • 6.3 更新:终末转化的展望146-153
  • 6.3.1 传统神学中的终末想象147-149
  • 6.3.2 现代神学中的“新天新地”149-153
  • 6.4 终末的更新与宇宙性的基督153-160
  • 6.4.1 道成肉身是世界更新的基石154-156
  • 6.4.2 基督的复活是世界更新的预兆156-160
  • 6.5 小结:万有更新的盼望160-163
  • 结语:终末成全意义163-171
  • 7.1 引言:终末成全意义163-164
  • 7.2 现代天主教终末思想的主要特色164-167
  • 7.2.1 基督中心论是终末神学的基础164-165
  • 7.2.2 位际关系是现代终末神学的基本范式165-166
  • 7.2.3 想象是现代终末神学的基本特征166
  • 7.2.4 “既济”而“未济”是现代终末神学的基本取向166-167
  • 7.3 现代天主教终末思想的问题167-169
  • 7.3.1 神人关系模式的弱点167-168
  • 7.3.2 多元世界的对话不足168-169
  • 7.4 小结:结局并非结束169-171
  • 参考书目171-18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群伟;;医学院校应开设生死学课程进行生命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4期

2 王世嫘;;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济宁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3 李曦;黄鸿鑫;;英国、美国、日本的生命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4年07期

4 刘长梅;尚咏梅;焦春红;孙洪岩;;论死亡的尊严与权利——以癌症病人自杀现象为例[J];医学与哲学(A);2014年03期

5 马静松;岳长红;任守双;;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郝永刚;人生境界论[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段艳梅;安乐死合法化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杨洛;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黄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死亡问题[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自青;论中小学教师尊严的缺失与守护[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薛英杰;《魂之南》和《拱桥与蝶楼》中的死亡现象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张雪琴;沉沦与拯救[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颖;地震书写的重与失重[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超越盼望的想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9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89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8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