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试论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

发布时间:2017-07-25 17:28

  本文关键词:试论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


  更多相关文章: 匈奴人 天崇拜 文化


【摘要】: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对后继者所产生的影响至今都有据可证。古代匈奴人天崇拜的具体表现有:"金人"祭天、日月星辰崇拜、龙祠与嶽林、祖先鬼神崇拜。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产生于他们的自然崇拜及其思维方式。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
【关键词】匈奴人 天崇拜 文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编号:08@ZH020)子课题“草原腾格里文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933
【正文快照】: 一、“金人”祭天《汉书》蒙康注曰:“匈奴祭天处本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击夺其地,后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像也。”[1](P.87)《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王先谦《汉书补注》又说:“左冯翊云阳县,有休屠金人祠,及径路神祠,越巫卯古祠。此因霍去病得休屠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利清,宋远茹;关于匈奴文字的新线索[J];考古与文物;2004年02期

2 王文利;简析匈奴鼎盛背后的中原政策支撑[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06期

3 何光岳;匈奴族源漫议[J];寻根;2004年06期

4 马利清;关于“原匈奴”概念的提出与界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贾衣肯;;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9期

6 贾衣肯;;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10期

7 林子明;;杂说匈奴西迁[J];书屋;2007年02期

8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9 于凌;李焕青;刘举;;匈奴刑法新解——兼论秦汉时期匈奴法律的立法目的与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1期

10 吴芳;;探密东至深山里的匈奴后裔[J];江淮文史;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y;;近六十年来(1919—1980)国内研究匈奴的概况[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2 李春梅;;匈奴民族与五行说[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3 储著华;;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论[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春梅;;从手工业透视匈奴文化[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7 芒·牧林;;匈奴文字初探[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晓克;;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马利清;;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碧波;;“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兼及匈奴文化及其文化体系的考察[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肖洁;匈奴留下千未解文字之谜[N];兰州日报;2005年

2 记者 冯国 李勇 雷鸣;曾经叱咤风云的匈奴哪里去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王大方;匈奴民族的历史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史清海;“匈奴”辨[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5 李明宇;大汉与匈奴的一场养老遭遇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章奎 实习生 张保;纵横亚欧的匈奴[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7 陈生玺;探寻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蒋中意;浙江浦江居住着一群匈奴后裔[N];西部时报;2010年

9 鞍山市博园高中 曹为宇;匈奴最终去向[N];鞍山日报;2010年

10 林木;历史与艺术的联袂[N];美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闵海霞;匈奴发展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庆宪;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3年

4 特日格乐;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略述匈奴与中原物质技术的交流以及汉匈在文化上的融合[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杨燕;匈奴的仪式与精神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胡玉春;南匈奴附汉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谢明伟;汉代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平;论东汉对匈奴的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6 于亮;西汉匈奴降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索明杰;匈奴对西汉王朝的政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8 池立新;冒顿至握衍朐棶时期匈奴政权的盛衰及其原因探索[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张天竞;论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刘兴杰;两汉时期汉匈间人口流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2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72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1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