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经》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5 17:28
本文关键词:《宝积经》思想研究
【摘要】:生命是一个聚合体,由诸缘聚合而成,其生存的意义在于主体意志对于诸缘的体认与把握。人生作为一个过程,主体意志并不能全然把握其中的每个细节,甚至不能把握大多数的细节。人生中有太多的局限,这些局限束缚着主体意志,也架构着主体意志。如何对待这些局限,成为人类共同的问题,也是所有宗教的核心问题,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中国传统的儒学伦理对之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睿智的回答,其根本核心都是善和爱,然而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个人意志附加在对善和爱的理解和执行上,当爱被当作一种强迫强加于所施对象时,是否还有爱的本质,值得商榷。诸大宗教都是讲善与爱的,为何其间还会有缠斗?一定不是善与爱之间的缠斗,而是理解和执行善与爱的人意识上出现了偏差而产生了恶,才会有缠斗。佛陀意识到人的意识中的这个巨大缺陷,这个缺陷使人的主体意识产生迷失与偏执,引发种种的缠斗。于是佛陀讲中道智慧,使人不偏不执,超越于两端,这其中的智慧,正是本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宝积经》所重点阐述的。本论文《〈宝积经〉思想研究》依据《宝积经》文本,探析、阐释大乘佛学的菩萨道思想、中道观思想、三学思想,力求在这个探析、阐述的过程中感受佛法的人生智慧,理解佛法的救世精神,为当下的生命实践提供另一种视角和参考。本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题为“《宝积经》概述”,第二章为“《宝积经》的菩萨思想”,第三章为“《宝积经》的‘中道观’思想”,第四章为“《宝积经》的三学思想——兼论声闻”,第五章为“《宝积经》思想的哲学意义”。中国大乘佛教基本上是在菩萨思想的基础上利用般若、中观思维发展起来的,《宝积经》讲菩萨道思想、中道观思想,可谓中国大乘佛学的基础之基础。经文从明菩萨正行开始,赞菩萨功德,讲中道观,解三学真义,直至结尾助声闻解脱,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变幻无定的经验世界的超越,这个超越表现于菩萨的诸种正行、诸种功德、中道观灵智,以及三学真义及度化声闻等等之中。本论文通过对《宝积经》的思想所作的概观性窥探,深入阐发大乘佛学的基本精神,力图为《宝积经》的深入研究形成一个参考。本论文依照立足经典、细致考证、大胆设疑的原则,提出了一些问题,期望能够以此引发学术界对《宝积经》的进一步探讨,推动《宝积经》研究的进行。《宝积经》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佛学思想,还具有完备的哲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体系,《宝积经》均有精湛、独到的论述,笔者在文中给出了初浅的疏解。
【关键词】:宝积经 大乘菩萨 中道观 空 三学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 研究的意义7-8
- 二 文献综述8-11
- 三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11-13
- 第一章 《宝积经》概述13-21
- 第一节 《宝积经》略考13-17
- 一 《宝积经》的传入及译本13-14
- 二 《宝积经》与《宝积部》经典14-17
- 第二节 《宝积经》宗要17-21
- 一 “宝积”的意义17-18
- 二 正明菩萨道,,兼说声闻18-21
- 第二章 《宝积经》的菩萨思想21-35
- 第一节 大乘佛法菩萨思想21-27
- 一 菩萨名号的成立及意义21-23
- 二 菩萨的修行23-27
- 第二节 《宝积经》的菩萨思想27-35
- 一 菩萨的行相27-30
- 二 菩萨的功德30-33
- 三 菩萨的殊胜33-35
- 第三章 《宝积经》的“中道观”思想35-55
- 第一节 概论中道观35-38
- 一 中道观的提出35-36
- 二 中道观与般若36-38
- 第二节 中道观析空38-49
- 一 我空38-41
- 二 法空41-43
- 三 空的意义43-49
- 第三节 中道观的实现49-55
- 一 对治谬行49-52
- 二 正观心相52-55
- 第四章 《宝积经》的三学思想——兼论声闻问题55-73
- 第一节 略论佛教三学55-57
- 第二节 《宝积经》论三学57-66
- 一 三学真义57-59
- 二 违真种种59-62
- 三 以戒为本62-66
- 第三节 《宝积经》论声闻问题66-73
- 一 声闻出身66-67
- 二 声闻境界67-69
- 三 声闻解脱69-73
- 第五章 《宝积经》思想的哲学意义73-84
- 第一节 哲学的涵义73-75
- 第二节 《宝积经》思想中的本体论哲学75-78
- 第三节 《宝积经》思想中的认识论哲学78-80
- 第四节 《宝积经》思想中的价值论哲学80-84
- 结语84-87
- 参考 文献87-89
- 附录89-103
- 致谢103-104
- 个人简历104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蓝纯;;从认知视角看《宝积经》中的比喻[J];当代修辞学;2012年03期
2 阿忠荣;关于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础及心理特点考察[J];攀登;2005年04期
3 龙延;儒家中庸思想与佛教中道观[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天柱;海德格尔与佛教追求自由的相似性比较[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素慧;佛教五戒思想的现代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涛;佛教平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旭;佛教修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2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7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