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5:28

  本文关键词: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文化 资源 开发及产业化


【摘要】: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秦汉的神仙信仰文化开始,在中国道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极其深厚和丰富道教文化资源。道教对生命的珍重、对神仙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而形成的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医药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等已经代代相传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人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生活风俗的形成、健康方式的设计等密切相关。本文就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的提出,直接源于对中国道教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分析,经过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整理、比较、反思,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和评估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分析其区域优势所形成的竞争力,借鉴并设计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梳理了道教文化及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明确了道教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一种“有用”的、“多功能”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运用评估模型对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准公共品,是一种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力的文化资源,是能够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资源,因此,对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选择应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道教文化资源特色、符合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及SWOT方法,剖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回答了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道教文化资源关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澄清了社会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糊认识,并探讨了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多种模式;从管理学角度,本文还在现有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就理顺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规制,明确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建立东中西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区域性合作,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建议。 本文共分七章展开研究,第一章“导论”,主要是阐述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并对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章“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首先简述了世界宗教文化和中国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宗教文化对中国发展史、神仙文化、仪式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养生文化、生态文化及和谐思想的影响,比较分析宗教文化的价值功能,这一章有详细分析,藉以指出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有待于“开采”。 第三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探析了中国道教文化中的“资源”观念。远自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明清、民国历代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道教神仙文化资源、道教祖庭文化资源、道教建筑文化资源、道教仪式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劝善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演变和体制的影响。这一章除了探究各类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成长之外,更从道教文化“资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尊道贵德”的道德观、“和谐共生”的生命观的终极目标,观察了道教文化资源对经济、对社会、对生态、对生命的多重意义。不仅如此,这一章还指出,在今天,我们要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这些价值深厚的“资源”。 第四章“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这一章主要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先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传承能力,设计了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制定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表,听取了道教文化专家意见,肯定了道教文化资源对龙虎山旅游的核心作用,但还有很大的潜力。 第五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区域影响”,这一章指出,,道教文化资源区域文化竞争力价值。道教文化资源的丰裕固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要更重要的是需要整合区域的人才、资金、市场等才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制定东部地区“走出去”的战略举措,东部地区发挥其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的优势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化开发,重点做细做优道教文化产品,率先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制定中部地区“请进来”的战略举措,中部地区丰裕的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是其“请进来”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强做真道教祖庭文化、养生文化,吸引海内外的道教信众和对道教养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游客;制定西部地区“区域化发展”战略举措,西部地区有旅游基础较好和道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双优势”,重点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善,通过与东盟合作的平台吸引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并实施道教文化产品“走出去”和“请进来”。 第六章“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这一章论述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先阐述了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比较优势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剖析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考察了国际、国内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综合和单项运作模式,综合运作模式的古城类、生态类、园区类对道教文化资源丰裕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单项类道教文化资源运作模式对道教文化资源相对一般的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借助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设计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 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是对道教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资源所形成的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就像中国的“酒”和“茶”,不仅可以让中国人分享,而且还可以让全世界人来品尝。“中国的味道”香飘世界,“中国神仙”逍遥全球,这是“中国梦”的终极境界。所提出的建议:建立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制度是明确身份并且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是中华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服务难度非常大。 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创新创新:(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和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认为道教文化是一种“有用”的资源,但对道教文化资源中的核心部分,即信仰文化资源是绝对不能作为经济资源开发,这是道教文化生存和传承的根本;(2)在传统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开发及产业化保护和传承道教文化资源。引入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理论,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寻找理论支持,把道教文化资源作为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引入市场机制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根据道教文化资源成长和发展规律,设计了道教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利用产业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与比较道教文化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价值,在城市经营、生态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发挥道教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强劲的竞争力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调整中推动城镇化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3)借助评估、SWOT、案例、调研的方法,借助文化资源的评估模型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借助SWOT方法,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在借助国际、国内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龙虎山世界道教文化中心的模式;创新文化贸易方式,推动道教文化产品通过贸易的方式“走出去”,变“送出去”为“卖出去”;发挥企业的市场经营优势,深度挖掘道教文化资源价值,变“资源”为“产品”;借助实地调研,寻找“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这个具有挑战性命题的诸多答案。
【关键词】:道教文化 资源 开发及产业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4;B958
【目录】:
  • 目录4-9
  • Catalogue9-16
  • 摘要16-19
  • Abstract19-24
  • 1. 导论24-43
  • 1.1 研究的背景24-28
  • 1.1.1 研究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时代背景25-26
  • 1.1.2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国际背景26
  • 1.1.3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历史背景26-27
  • 1.1.4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机遇分析27-28
  • 1.2 研究的意义28-29
  • 1.3 研究综述29-35
  • 1.3.1 关于道教文化的研究29-33
  • 1.3.2 关于道教文化经济学的研究33-34
  • 1.3.3 关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研究34-35
  • 1.4 小结35-37
  • 1.4.1 简评35-36
  • 1.4.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36-37
  • 1.5 研究思路37-41
  • 1.6 研究方法41-42
  • 1.7 主要创新42-43
  • 2. 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43-66
  • 2.1 宗教文化综述43-47
  • 2.1.1 世界宗教文化概述44-47
  • 2.2 我国宗教文化概述47-51
  • 2.2.1 我国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48
  • 2.2.2 我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48-49
  • 2.2.3 我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49-50
  • 2.2.4 中国天主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50
  • 2.2.5 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50-51
  • 2.3 我国宗教文化的比较51-62
  • 2.3.1 从中国发展史角度比较宗教文化51
  • 2.3.2 从崇拜对象角度比较教文化51-52
  • 2.3.3 从仪式角度比较宗教文化52-53
  • 2.3.4 从各种节日比较宗教文化53-54
  • 2.3.5 从艺术角度比较宗教文化54-59
  • 2.3.6 从养生角度来比较宗教文化59-60
  • 2.3.7 从生态角度比较宗教文化60-62
  • 2.3.8 从和谐思想比较宗教文化62
  • 2.4 小结62-66
  • 2.4.1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与物质的产物62-64
  • 2.4.2 宗教文化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64-65
  • 2.4.3 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65-66
  • 3.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66-123
  • 3.1 道教文化内涵66-68
  • 3.1.1 道教文化的内涵66-67
  • 3.1.2 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67-68
  • 3.2 道教文化资源的分类68
  • 3.3 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68-93
  • 3.3.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69
  • 3.3.2 道教神仙文化资源69-72
  • 3.3.3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72
  • 3.3.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72-75
  • 3.3.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75-77
  • 3.3.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77-80
  • 3.3.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80-90
  • 3.3.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90-92
  • 3.3.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92-93
  • 3.4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3-101
  • 3.4.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3
  • 3.4.2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93-94
  • 3.4.3 道教神仙信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4
  • 3.4.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4-95
  • 3.4.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5
  • 3.4.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5-97
  • 3.4.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7-99
  • 3.4.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99-100
  • 3.4.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100-101
  • 3.5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101-117
  • 3.5.1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历程101-107
  • 3.5.2 现阶段我国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07-114
  • 3.5.3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案例分析114-117
  • 3.6 小结117-123
  • 3.6.1 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117-121
  • 3.6.2 制度变迁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深刻121-123
  • 4. 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123-139
  • 4.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要素构成123-127
  • 4.1.1 道教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分析123-127
  • 4.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127-129
  • 4.2.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因分析127-128
  • 4.2.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建立128-129
  • 4.3 以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为例129-139
  • 4.3.1 选择龙虎山作为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案例的原因分析129-130
  • 4.3.2 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估测量表130-134
  • 4.3.3 小结134-139
  • 5. 道教文化资源 SWOT 分析与区域影响139-160
  • 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优势(Strength)分析139-150
  • 5.1.1 东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139-142
  • 5.1.2 中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142-148
  • 5.1.3 西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148-150
  • 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劣势(Weakness)分析150-153
  • 5.2.1 东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150-151
  • 5.2.2 中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151-153
  • 5.2.3 西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的劣势153
  • 5.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外部机遇(Opportunity)分析153-155
  • 5.3.1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53-154
  • 5.3.2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54
  • 5.3.4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154-155
  • 5.3.5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55
  • 5.3.6 中华文化影响扩大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看竞争平台155
  • 5.4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外部威胁(Threat)分析155-157
  • 5.4.1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的冲击155
  • 5.4.2 来自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155-156
  • 5.4.3 来自佛教文化资源发展的压力156
  • 5.4.4 来自旅游文化产品导向的影响156-157
  • 5.5 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矩阵157-158
  • 5.6 小结158-160
  • 5.6.1 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优势没有没有成为“开采”传统文化资源的力量158
  • 5.6.2 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没有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158
  • 5.6.3 西部地区的环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58
  • 5.6.4 道教文化资源和佛教文化资源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劣势158-160
  • 6.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160-193
  • 6.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理论基础160-168
  • 6.1.1 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及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160-162
  • 6.1.2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162-164
  • 6.1.3 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164-165
  • 6.1.4 规制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165-168
  • 6.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分析168-182
  • 6.2.1 道教文化资源综合开发模式168-175
  • 6.2.2 道教文化资源单项开发模式175-182
  • 6.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分析182-185
  • 6.3.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182-183
  • 6.3.2 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并有待于整合183-184
  • 6.3.3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链条尚未形成184
  • 6.3.4 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184-185
  • 6.4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模式设计-----以龙虎山为例185-188
  • 6.4.1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185-186
  • 6.4.2 加大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力度186-187
  • 6.4.3 建成世界道教文化中心187-188
  • 6.5 小结188-193
  • 6.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88-190
  • 6.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90-193
  • 7. 结论与建议193-210
  • 7.1 结论193-200
  • 7.1.1 科学认识道教文化资源极其重要194-196
  • 7.1.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彰显爱国主义精神196-197
  • 7.1.3 制度建设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根本保障197-198
  • 7.1.4 价值评估是检验道教文化资源经济性的一种有效方法198
  • 7.1.5 比较优势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基础198-199
  • 7.1.6 创新精神是选择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依据199
  • 7.1.7 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是一种战略性的理性选择199-200
  • 7.2 政策建议200-208
  • 7.2.1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的产权制度200-202
  • 7.2.2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202-203
  • 7.2.3 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规划203-204
  • 7.2.4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区域性合作204-205
  • 7.2.5 制定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的战略205-206
  • 7.2.6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创新206-208
  • 7.3 结束语208-210
  • 参考文献210-216
  • 致谢216-2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裘士京;试论中国文化的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桑玉强;郑根宝;靳旭燕;;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对嵩山景区管理的启示[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桓占伟;;我国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问题和误区[J];沧桑;2009年04期

4 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上)[J];中国道教;2006年06期

5 黄向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认同基础[J];传承;2008年06期

6 赵們;基督教、伊斯兰教与道教自然观的对话——“三教”自然观的趋同与融合[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陈卫华;;对佛教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思考[J];法音;2012年11期

8 陈雅岚;;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不断创新[J];当代江西;2012年02期

9 盖建民;;试论道教“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依绍华;对景区门票涨价热的冷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作安;[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毛丽娅;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吴保春;龙虎山天师府建筑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程圩;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新萍;武当山旅游经济突破性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波;暏皂山的历史文化及其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帆;青城山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4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74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c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