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念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般念研究
【摘要】: 安般念是佛教修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禅法,对这一禅法的研究有助于理解 原始佛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中印两国的古代思想和文化,促进对南传 上座部佛教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管窥整个佛教演变的轨迹从而对三乘佛教产 生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并且安般念研究对改(?)人们的保健养生,心理治疗等方 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主要对历史上所有传承安般念的重要显教经典进行梳理条贯,,对一些 重要的问题进行探讨厘清,使显教安般念得到完全、如实、精细的呈现。本论 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主要论述了安般念的定义,依据的五要经典,传承的主要情况,目前 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文的价值及目的。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增一阿含经》中的四事安般念和《杂阿含经》中的十 六事安般念,阐明了《阿含经》中安般念的体系、方法、要点等。 第二章对南传安般念进行了研究。对南传十六行和六妙门两个系统的安般 念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说明了十六行出于佛传,六妙门出于师传。南传安般念 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却仍然保持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样态。 第三章研究了北传说一切有部所传安般念。探讨了呼吸产生的原因、状态、 分类、先后、定义等等理论问题。阐述了十六行和六妙门两种安般念的修法, 再次证明十六行出于佛传,六妙门出于师传。 第四章研究了《俱舍论》中的安般念。《俱舍论》只传了六妙门,而未传十 六行安般念,对安般念的定义、性质、因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研究了《成实论》中的安般念。论述了十六行和六妙门两个系统的 修法,对安般念的性质、优点、呼吸的所依、先后、为何称为“食”等等问题 进行了探讨。指出此论所传六妙门开大乘六妙门之先河。 第六章研究了《大安般守意经》。以四禅,六妙门为此经之大纲。 第七章研究了《修行道地经》中的四事(六妙门)、十六特胜。 第八章研究了《坐禅三昧经》中的安般念。对六妙门和十六事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呼吸的自性和不同年龄的人的呼吸的情况等问题。 第九章研究了《达摩多罗禅经》中的安般念。对此经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对其二道四分的安般念修行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第十章研究了天台宗智者大师所传安般念。对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 三种禅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其与小乘安般念的每一个细微的区别。 第十一章研究了《瑜伽师地论》中的安般念。讲了安般念七个方面的问题, 五种修习,将大乘与小乘所传安般念在理与行两个方面的异同表露无遗。 结语阐述了佛教安般念不同于“外道”的基本特征在于空见,而大小乘在 这一空见之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安般念在大小乘的不同演化。
【关键词】:安般 安般念 小乘 大乘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94
【目录】:
- 绪论7-12
- 第一章 《阿含经》中的安般念12-19
- 第二章 南传安般念19-37
- 第三章 说一切有部所传安般念37-50
- 第四章 《俱舍论》中的安般念50-56
- 第五章 《成实论》中的安般念56-61
- 第六章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中的安般念61-65
- 第七章 《修行道地经》所传安般念65-68
- 第八章 《坐禅三昧经》中的安般念68-74
- 第九章 《达摩多罗禅经》中的安般念74-82
- 第十章 天台智者所传安般念82-91
- 第十一章 《瑜伽师地论》中的安般念91-99
- 结语99-101
- 主要参考文献101-105
- 致谢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传江;;佛教南山律宗种子戒体说及其“摄小归大”义[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2 程恭让;;《中论》“化迦旃延经”颂有关的一些问题[J];法音;2011年09期
3 星云大师;;星云禅话(六九)[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8期
4 康庄;;禅宗弹指启悟法之语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苏树华;;赵州禅师的禅法宗旨[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6 ;小乘禅[J];竞争力;2009年11期
7 支运波;;严羽《沧浪诗话》临济、曹洞高下论解[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8 刘亚明;;作为大乘菩萨行法的“五法”忏悔[J];法音;2011年09期
9 星云大师;;星云禅话(六十)[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9期
10 喜金刚;;暹粒[J];东方养生;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光磊;;心·境·识——大休上师禅法评疏[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月澄;;“真唯识量”是典型的共比量[A];因明研究[C];1990年
3 张慧远;;《朱子语类》“理禅交融"思想探微[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沈剑英;;论三种比量与简别方法[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5 沈剑英;;“真唯识量”略论[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6 任平山;;龟兹佛教大小乘因素的史料分析[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7 罗p
本文编号:575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7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