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敬天爱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3:19
本文关键词: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敬天爱人思想研究
【摘要】:信仰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因此研究明末清初时期儒家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就必然要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社会环境、文化政策与氛围进行梳理。总的来说,明末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为天主教的传入以及儒士的接纳吸收奠定了基础,因此儒家基督徒的形成并非偶然。同时,由于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经典文化的把握与诠释以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都会对传播过程产生影响,而利玛窦所采用的传教策略则为天主教思想能够融入晚明社会提供了可能,因此儒家基督徒的形成又并非完全必然。 天主教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由以罗明坚、利玛窦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在适应政策下以儒家传统经典诠释重演天主教传入,又由当时的一部分儒士反思自身所需并认同、吸收来重演接纳的。这一文化传播过程既是一种重演,也是宗教信仰的一种自我修复与创造:天主教经由两次具有不同身份和文化背景的人的诠释己改变其原来的面貌而重演为一种更适合当时士大夫追求实学下的宗教信仰,并自成为一个体系。这一对西学的重演与吸收以及对儒学的补充与改造为晚明儒家加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晚明时期的宗教信仰体系,为推动当时社会思想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研究的魅力和根本目的在于鉴古知今,对这一时期儒家基督徒的信仰思想的梳理也是如此。由于明末清初时期儒家基督徒这一士大夫群体的存在,天主教信仰得以与儒家和平对话并互相融合,形成特殊的儒家基督徒信仰并存在于中国民间社会,即使在清朝推行禁教政策后,民间的天主信仰也并未消失,而是在不断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融合、发展。现如今,我国处于另外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已成为事实,佛道寺观以新的姿态开放后仍显衰微,而这一时期,基督教的发展却非常迅速,对待这一现状,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悲观的现实,还要看到这是一种信仰的自我修复与创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没有了如晚明时期的士大夫的倡导与推崇,然而宗教团体仍能如晚明时期的士大夫的宗教实践那样,根据自己的教义与社会实践进行现代化转换并从社会关怀等方面为信仰的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与规范。因此,对明末清初时期儒家基督徒的信仰研究对儒家及其他宗教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儒家基督徒 敬天 爱人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7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引论9-13
- 第一节 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思想研究的现状9-11
- 第二节 本题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晚明社会与传教士在华传教策略13-22
- 第一节 晚明社会13-16
- 一、明末政治经济环境13-14
- 二、制度性宗教的发展14
- 三、儒学的发展与困境14-16
- 第二节 利玛窦传教策略的转变16-22
- 一、由“近佛”转向“补儒”16-20
- 二、“易佛”策略的采用20-22
- 第三章 明末儒家基督徒敬天爱人思想22-52
- 第一节 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反思23-28
- 一、儒家之“仁爱”24-26
- 二、天主教之博爱26-28
- 第二节 儒家基督徒的“敬天”思想28-43
- 一、传统儒家之“天”29-32
- (一)何者为天29-30
- (二)天地万物源于“太极”、“理”30-32
- (三)乾坤父母32
- 二、西儒所传“天主”32-37
- (一)宇宙有主宰33-35
- (二)天主唯一35-36
- (三)天主即上帝36-37
- 三、儒家基督徒之“敬天”37-43
- (一)对“天命所在,何者为天”的思考38-39
- (二)万物主宰39-40
- (三)至高存在40-41
- (四)事天如事亲41-43
- 第三节 儒家基督徒的“天堂地狱”观43-49
- 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43-44
- 二、西学之“天堂地狱”44-45
- 三、儒家基督徒之“天堂地狱”45-49
- 第四节 儒家基督徒之“爱人”思想49-51
- 小结51-52
- 第四章 明末儒家基督徒“敬天爱人”思想的践行与局限性52-57
- 第一节 儒教孝道之娶妾与天主教之婚配观念53-55
- 第二节 宗族与入教的冲突55-57
- 第五章 “敬天爱人”思想与当代人的生存57-61
- 第一节 生活模式的异化与信仰需求57-58
- 第二节 “敬天爱人”思想的构建对儒家现代化转型的启示58-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火生;孔子“仁爱”观与基督教“爱人”思想比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包丽丽;;“似非而是”还是“似是而非”——《天主实义》与《畸人十篇》的一个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3 陈登;佛教与基督教的儒学化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王荣才;选择与重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5 丁锐中;;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冲撞与调适——王徵的“纳妾”与“殉明”[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贾庆军;;也谈耶儒伦理思想之差异——以利玛窦、黄宗羲伦理思想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林乐昌;;明末儒家基督徒的天观重构及其意义[J];人文杂志;2010年02期
8 赵旭东;;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J];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9 谢志斌;;理论和处境: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探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1期
10 孙尚扬;利玛窦对佛教的批判及其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细成;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7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7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