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唐代的道观与道观诗

发布时间:2017-07-31 06:21

  本文关键词:唐代的道观与道观诗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道观 道观诗 唐人生活 三教互融


【摘要】: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政治地位的提升和宗教理论的成熟,对整个唐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观作为道教的宗教活动空间,自然也随着道教的发展而不断的建设和修缮。道教遵循自然的教义,又使得道观在建设布局上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因此,道观成为唐人休闲娱乐、文艺活动、仕途发展以及体道成仙的重要场所。文人们在道观中游览借宿,或缓解经济压力而寄居;作为皇权的衍生物,道观又可以是文人们接近权贵的平台。道观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资源,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安史之乱使盛世不再,道观又成为诗人们怀念盛世,希望得到重用,或者逃避红尘纷扰的地方。因此,这一时期也成为唐代道观诗的丰收期。由于唐代宗教发展相对自由,三教互融,儒士、佛释与道徒在道观中都留下了作品,道观又成为了解唐代宗教发展的一个窗口。道观中创作或与道观有关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据一定的数量,可以通过这些诗歌了解“国教”在唐代的发展情况,了解中晚唐道教在影响人们思想倾向上的作用。道观诗也在美学上为唐人,乃至后代人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如环境美学、生命美学以及“虚静”的审美心态等,这些都和道观的精神内核,即道教理论分不开。
【关键词】:唐代道观 道观诗 唐人生活 三教互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57;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0
  • 1.1 唐代道观诗的范畴7-8
  • 1.2 唐代道观诗的研究状况8-10
  • 第二章 唐代道教的发展状况10-19
  • 2.1 唐代道教的发展阶段10-15
  • 2.1.1 唐玄宗前的唐代道教10-12
  • 2.1.2 唐玄宗时期的道教12-14
  • 2.1.3 玄宗朝之后的道教14-15
  • 2.2 唐代道观的建设15-19
  • 2.2.1 数量上的绝对优势15-17
  • 2.2.2 恢弘的建造规模17-19
  • 第三章 唐代道观与文人生活19-44
  • 3.1 通幽雅致的内外环境19-25
  • 3.1.1 自然山水20-22
  • 3.1.2 人工造景22-25
  • 3.2 文艺活动的理想场所25-31
  • 3.2.1 题诗与文人交往26-28
  • 3.2.2 道观艺术活动的再现28-31
  • 3.3 文人仕途发展的舞台31-36
  • 3.3.1 漫游与习业31-33
  • 3.3.2 皇权与应制33-34
  • 3.3.3 道观与贵族34-36
  • 3.4 体道成仙的崇仰福地36-44
  • 3.4.1 道书的神韵37-38
  • 3.4.2 道士的魅力38-41
  • 3.4.3 药与长生41-44
  • 第四章 道观诗中的几个问题44-57
  • 4.1 中晚唐时期的道观诗创作44-45
  • 4.2 儒释道的道观诗45-54
  • 4.2.1 儒士的道观诗45-49
  • 4.2.2 道教徒的道观诗49-52
  • 4.2.3 佛释的道观诗52-54
  • 4.3 道观诗的审美艺术54-57
  • 4.3.1 对唐诗环境、生命美学的继承与发展55
  • 4.3.2 虚静的审美心境55-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3
  • 唐诗所及唐代道观一览表63-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海;;元代道教史籍发展的社会背景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宋道发;;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宗教;2009年04期

3 ;《杭州道教史稿》[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年01期

4 贾发义;;山西道教历史发展特点析论[J];宗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5 巴雷特;曾维加;;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6 张方;;十年披荆 独辟蹊径——读樊光春研究员新著《西北道教史》[J];中国道教;2010年03期

7 李海林;;一部体现地理特色的地方道教史力作——《西北道教史》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8 张广保;;当代道教研究的新动向:区域道教研究——兼评孔令宏、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4期

9 詹石窗;;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作用[J];中国道教;2013年02期

10 陈垣;;谈谈道教史研究的问题[J];宗教学研究;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3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陈耀庭;;道教教义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四次变化——各家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时期的道教教义变化论说的综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詹石窗;;道教哲学新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8 贾英哲;;道教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9 吕锡琛;;30年来中国大陆道家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简述[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仲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王君;山西道教名胜及其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袁正洪;第五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在武当山举办[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记者 新兰 通讯员 孙f ;西北地区道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利安 西北大学;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田垣;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 牟钟鉴;发挥道教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2年

8 邓国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周珊珊 浙江大学哲学系;道、学、术双向互动中的道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樊光春;方志文献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5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D];四川大学;2004年

8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9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艳霞;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魏磊;道教养生术流入俗间考[D];山东大学;2008年

3 赵洪涛;道教与犯罪控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何峰;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慧敏;道教女性伦理观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潘宣辰;道教在朝鲜、日本传播的原因及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7 程杨;近代道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琨;隋唐道教自然观与传统医学理论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9 郭金凤;清代广州道教初探[D];广州大学;2009年

10 龙又嘉;道教生态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7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97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b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