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略论道教“山居模式”的环境美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31 21:18

  本文关键词:略论道教“山居模式”的环境美学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


【摘要】: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道教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阶段性成果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SKJC201003)资助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从远古时期未经改造的归宿;另一方面,入山更昭示了得遇仙人的可或改造很少的自然环境到人类用双手建立起来的能。正如东晋神仙家葛洪所言,修道者修炼的名有工具、有机器、有科学发明的社会环境,纵观山福地,有“正神在其山中”3,不仅具有丰富整个中西文化史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雄燕;;消费主义语境下的道教生命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汪春泓;在佛门与文场之间——神清《北山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任红敏;;道教文化对刘秉忠诗词的影响[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4 黄峰;;吕大明散文中的自然书写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王政林;;唐代河西走廊基督教传播述论[J];昌吉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郭晶晶,谢鹏;响尾蛇的突袭还是人类发展的痼疾?——一个电影文本的生态文化实践[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张玉婷;;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全这个世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张鹏;;信仰·忧患·拯救——当代文坛生态书写的三个方向[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曹剑波;《阴符发秘》养生智慧之管窥[J];中国道教;2003年05期

10 李刚;;利益集团如何用“中和之道”守护既得利益[J];中国道教;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3 肖能;魏晋的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1年

4 肖能;魏晋的自然观[D];复旦大学;2010年

5 李恩;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孙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薇拉·凯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薛晶;生态学与资源保护[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二艳;美国环境史研究中的价值观嬗变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芙丽;王玄览道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曾斌;《道德经大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燕燕;审美走向荒野[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刘丹阳;20世纪西方荒野概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程海艳;卡逊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钟晓龙;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张权兵;二十世纪环境伦理思想的考察[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01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01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