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朝圣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藏地朝圣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从游记、民族志、文献、历史、民间信仰五个层面,对国内外关于藏地朝圣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学术界对藏地朝圣的仪式性、实践性等层面的讨论已较为充分,但还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指出目前对藏地朝圣研究方面所依据的理论模型,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其分析对象是国外所能观察到的圣地文化现象,而真正属于藏区的和有较强说服力的朝圣文化理论还尚未成熟,因此对藏区所凸显的诸多新问题,其理论模式无法准确地解读和涵盖。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班禅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关键词】: 藏地 朝圣 圣地 综述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亚玲;;朝圣与转山——丹巴藏族转山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陈波;;一个活佛与神山的想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杨慧;;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陈国典;;试析藏传佛教朝圣者的圣地情结[J];宗教学研究;2006年01期
5 陈国典;藏传佛教信徒的朝圣意识[J];求索;2005年10期
6 陈国典;藏民族宗教信徒朝圣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彬;;灵魂的想象性回归——谈公路电影的“情怀”与“情怀消费”[J];艺术评论;2016年07期
2 曾吉卓玛;;藏地朝圣研究述评[J];中国藏学;2016年02期
3 田富强;;藏传佛教生态朝圣旅游试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4 辛一凡;马旭冉;;藏传佛教转山朝圣行为考略——以迪庆地区卡瓦博格转山朝圣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17期
5 罗夏梓平;;博弈与顺应:自然界中人类生存的“文化经验”——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电影《喜马拉雅》[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6 沙莎;;仪式理论视阈下的毛姆式朝圣[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年07期
7 陈国典;黄开艳;;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与自尊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尚晴;;田野中的圣地发现与反思[J];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宋立中;胡敏杰;陈青霞;;神圣与世俗:宗教圣地旅游度假区定位的一个悖论——以福建莆田湄洲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3年02期
10 荣增举;蒲生华;;宗教寺院与藏族聚居区新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构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新建;;民族身份的再激发——丹巴藏寨及其旅游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尼玛扎西;;新时期康区研究的历史突破[J];中国藏学;2007年03期
3 陈国典;藏民族宗教信徒朝圣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4 桑杰端智;藏传佛教伦理的局限与文化更新[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5 王英;藏传佛教“无我”论及其现代意义[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6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7 陈昌文;论藏区宗教的社会价值[J];西藏研究;2001年02期
8 张晓萍,黄继元;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人类学”[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9 乔根锁;论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J];西藏研究;1999年02期
10 赞拉·阿旺措成,,张绵英;嘉绒藏戏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1994年01期
本文编号:603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0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