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宗教观方法论根据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01 08:1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早期宗教观方法论根据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早期马克思 宗教批判思想 方法论转换 逻辑演进
【摘要】:马克思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宗教批判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也正是从宗教批判转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从而完成了其全部哲学思想的建构。马克思宗教思想主要集中在其早期著作中,特别集中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几部文献之中,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马克思在早期宗教批判与其哲学思想转换之间的关系,即从宗教批判转向了政治批判、从宗教领域转向了实践领域,进而完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历史批判,最后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随着马克思哲学观的逐步形成和确立,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也存在着不断发展的逻辑轨迹。对于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思想的研究,我国国内学者多数都着力于从文本分析和理论意义的角度展开论述,而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前后之间的变化和发展。事实上,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观点不但存在着彼此的差别性,而且其批判所遵循的理论范式也不尽相同。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这些差别主要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在宗教批判的方法论上有差别,这些方法论与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是同步的。主要表现为人本学的方法论、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与之相对应则是马克思宗教异化观、社会意识颠倒观以及意识形态观等等。因此,考察马克思宗教观的方法论,不仅可以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思想之间存在差异性的根据,更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逻辑线索。本文对于马克思早期宗教观方法论的探析,在理论上增加了研究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理论维度,在现实中也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在理解宗教时存在的几个的理论误区。
【关键词】:早期马克思 宗教批判思想 方法论转换 逻辑演进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B9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5
- 0.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0-11
- 0.1.1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10
- 0.1.2 论文写作目的10-11
-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11-14
- 0.2.1 国内研究概况11-13
- 0.2.2 国外研究概况13-14
- 0.3 研究特色和创新处14-15
- 1 马克思早期宗教观的理论溯源15-23
- 1.1 黑格尔的思辨宗教思想15-18
- 1.1.1 督教教义是绝对精神的宗教表象16
- 1.1.2 哲学真理是高于宗教的绝对精神16-17
- 1.1.3 宗教的理性化与神秘化17-18
- 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思想18-20
- 1.2.1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将世界全面的“圣化”18-19
- 1.2.2 费尔巴哈: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19-20
- 1.2.3 赫斯:货币本质异化为“金钱拜物教”20
- 1.3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以来宗教观的批判20-23
- 1.3.1 黑格尔思辨理性宗教观的神秘化20-21
- 1.3.2 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抽象化21-22
- 1.3.3 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缺少实践的现实基础22-23
- 2 马克思早期宗教观的主要内容23-31
- 2.1 马克思早期宗教观的文本考察23-25
- 2.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23-24
- 2.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4
- 2.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24-25
- 2.2 马克思早期宗教观主要内容25-27
- 2.2.1 “宗教异化”观: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25-26
- 2.2.2 “虚假反映”观:宗教是颠倒的社会意识26-27
- 2.2.3 “意识形态”观:宗教是意识形态组成部分27
- 2.3 马克思早期宗教观的主要特征27-31
- 2.3.1 发展生成性27-28
- 2.3.2 实践现实性28-29
- 2.3.3 社会批判性29-31
- 3 马克思早期宗教观的方法论根据考察31-42
- 3.1 “宗教异化观”的人本学方法论31-34
- 3.1.1 人本学方法论的内涵31-32
- 3.1.2 人的本质就是“类本质”32
- 3.1.3 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32-33
- 3.1.4 人本质的双重异化: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33-34
- 3.2 “颠倒反映”观的唯物主义方法论34-36
- 3.2.1 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内涵34-35
- 3.2.2 宗教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35-36
- 3.2.3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6
- 3.3 “意识形态”观的唯物史观方法论36-39
- 3.3.1 唯物史观方法的内涵36-37
- 3.3.2 宗教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37-38
- 3.3.3 宗教存在的根据是社会经济基础38-39
- 3.4 马克思早期宗教观方法论的逻辑发展过程39-41
- 3.4.1 由人本学向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转向39-40
- 3.4.2 由“实践”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40-41
- 3.5 马克思从早期到成熟时期的宗教观41-42
- 4 考察马克思早期宗教观方法论根据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42-45
- 4.1 有助于我们丰富对于马克思宗教观的理解42
- 4.2 有助于加强我国科学无神论的宣传与教育42-43
- 4.3 有助于澄清当前对于宗教认识的几个理论误区43-45
- 结束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贤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2 商逾;;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双重尺度[J];理论学刊;2012年09期
3 张炫炜;;马克思哲学之宗教批判[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4 贺彦凤;;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人本向度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探讨;2012年02期
5 沈斌;;劳动的异化与实践——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论的批判与超越[J];人民论坛;2011年35期
6 邵长虎;;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发展轨迹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钟志东;;马克思宗教观演变的逻辑轨迹[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蒋叶俊;;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世俗化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9 杜玉芳;;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李春生;;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603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0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