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世界中的上帝与恶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世界中的上帝与恶
【摘要】: 基督教信仰全知、全能和至善的上帝。但是这个教义必然面对一个悖论:既然上帝是全能的,为什么世界上还有恶存在呢?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奥古斯丁肯定上帝的全知、全能和至善。他认为恶来自于人类错误地使用自由意志。由于上帝意愿万物都是好的,所以奥古斯丁认为世界中存在的恶仅仅是表面的恶,是善的缺乏。莱布尼茨认可传统的上帝属性,但是他认为世界中存在恶。他所说的恶是由于被造物的有限而导致的必然的不完美。有时恶对于善的产生是必要的,是“多么幸运的过错”。巴特认为“恶是作为第三个因素的虚无”。他说上帝之所以允许虚无存在,是因为虚无作为上帝的工具最终使善战胜恶。希克相信,上帝赋予了人类真正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致使世界中产生恶,恶使人的灵魂得以重塑。 格里芬认为,传统神正论为了肯定上帝的全能而否定世界中存在着真正的恶,这与我们的经验不相符。传统的全能思想中存在着“全能谬误”。因此,他在怀特海和哈茨霍恩的过程哲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过程神正论。 过程哲学认为世界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每一个现实实有要经历“共生”和“转变”两个过程。过程哲学的核心范畴“创造力”表现为两种力量形式:自我决定的形式和影响继生事物的形式。每个现实实有都具有这两种力量。 上帝也是一个现实实有。创造力在上帝之中体现为上帝的双重性质:原初本性和继生本性。上帝的原初本性为每个现实实有提供理念的“原初目的”。上帝的继生本性表现为上帝对现实实有生成的回应。上帝不是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而是为混沌的世界带来秩序。上帝是秩序之基、新质之根。 因为过程思想主张现实实有拥有自我决定的力量,所以过程的上帝不能单方面地创造一个没有恶的现实世界。格里芬肯定世界中存在着真正的恶,恶是“不和谐”和“琐屑”。上帝缺乏神圣的身体支配世界,所以过程的上帝不能强迫。上帝通过规劝,温柔地引导世界向善,最终完成善对恶的克服。 格里芬主张,过程神正论的上帝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进化原则,而是参与到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之中,因此过程神正论是自然主义有神论。过程神正论一经产生,便在基督教会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也受到多方面地批判。批判主要集中在“过程的上帝是‘有限的'和过程的上帝不值得被人崇拜”等问题上。格里芬对这些批判逐一驳斥,表明过程的上帝由于其道德的至善,因而是值得人类崇拜和颂扬的上帝。
【关键词】:上帝 恶 全能 创造力 规劝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78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4
- 一 传统一神论关于上帝全能与恶的观点14-29
- 1.1 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上帝全能与恶的论述14-18
- 1.1.1 柏拉图:恶即无知或遗忘14-15
- 1.1.2 亚里士多德:不受动的推动者15-16
- 1.1.3 普罗提诺:恶即缺乏16-18
- 1.2 《圣经》关于上帝全能与恶的论述18-20
- 1.2.1 《旧约》:严厉公正的耶和华18-19
- 1.2.2 《新约》:救赎论19-20
- 1.3 基督教哲学家关于上帝全能与恶的论述20-29
- 1.3.1 奥古斯丁:传统的自由意志辩护20-22
- 1.3.2 莱布尼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22-24
- 1.3.3 二十世纪基督教哲学家论上帝全能与恶24-29
- 二 格里芬关于上帝全能与恶的观点29-48
- 2.1 全能谬误30-35
- 2.1.1 全能谬误31-33
- 2.1.2 “I”全能和“C”全能33-34
- 2.1.3 过程神正论与传统上帝观34-35
- 2.2 作为创造—回应之爱的上帝35-39
- 2.2.1 作为创造之爱的上帝35-36
- 2.2.2 作为回应之爱的上帝36-37
- 2.2.3 创世即进化的过程37-39
- 2.3 规劝的上帝39-42
- 2.3.1 终极因和效果因39-40
- 2.3.2 上帝与强迫40-41
- 2.3.3 上帝与规劝41-42
- 2.4 格里芬关于恶的观点42-48
- 2.4.1 恶的两个维度42-43
- 2.4.2 恶的必然可能性43-45
- 2.4.3 恶的克服45-48
- 三 面对责难与格里芬的回应48-58
- 3.1 后现代有神论和自然主义48-52
- 3.1.1 后现代有神论48-49
- 3.1.2 自然主义49-52
- 3.2 批判与回应52-58
- 3.2.1 “精英论”指控和格里芬的回应52-54
- 3.2.2 赫夫纳和格里芬54-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附录64-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张践;实学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王光荣;后现代之“后”──后现代概念的意义探索[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10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建国;;论生态世界观[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践;;第二十六章 以实学精神克服拜金主义[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颂;自然法观念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谢爱华;“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方Q趾,
本文编号:621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2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