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司马承祯之身体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21:18

  本文关键词:司马承祯之身体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司马承祯 道教 身体观 身体修炼 身体美学


【摘要】:“身体”是当代思想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身体美学”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的道教作为一种审美型宗教,倡导以“身体”去体验“与道为一”的终极意境。本文以初、盛唐时期道教思想家司马承祯为个案,试图从“身体”这一角度诠释“道教美学”的意义。这既是对“身体”以及“身体美学”研究之主题的积极探索,又是对“道教美学”研究之方法的多元化拓宽。 本文依据史论结合的方法,按“身体观——身体修炼——身体指归”的逻辑框架建构全文。本文指出中国古代之“身体”观念是以“气”之哲学为基础、追求“形神合一”的整体性,在以“修身”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道教之“身体”以“修炼”为核心,是达成“形神俱妙”之美学理想与实现“得道成仙”的美学幻象的逻辑起点。 “身体观”又可分为身体起源、“形体观”、“心体观”三部分。司马承祯继承道教“道—气”论,认为身体由“气之冲凝”而成。在“形体观”上,他坚持“气为形本”,同时吸收了以《黄帝内经》、《难经》为代表的医家身体理论,淡化了道教上清派“神灵”身体观的传统。在“心体观”上,他认为“心以道为本”,试图建构“清静”之“心体”。 “身体修炼”的空间选择为“洞天福地”;时间选择有二,之于“形体”,为《黄帝内经》“以人应天”的原则,之于“心体”,则为“昼夜勤行”。“服气食气法”乃“形体”的主要修炼方法,这一方法以“外气”为主,重肺与肾,指明了“气”由外入内的游走顺序,体系严谨。“安心坐忘”则是“心体”修炼法,此方法以“存身而忘、即世超越”为特点,一方面吸收了庄子、郭象、成玄英的“坐忘”理论,另一方面借鉴了天台宗《童蒙止观》“止观”之“止”法。“安心坐忘”使“坐忘”有了切实可行的修炼方法,实现了道家“清静”心灵意境。再者,,司马承祯精于“琴艺”,“抚琴”是其身体美学达成的重要艺术手段。 在“身体指归”方面,司马承祯理想之“身体”,一方面指向“通”的身体哲学,这延续了原始“巫”文化的特性;又继承了道家“同于大通”的返“道”思想和古代“通天下一气”的“气哲学”进路。以此为基础的“身体修炼”对当今生态实践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他理想中的“身体”更指向神仙。神仙是对自由与无限的审美想象,是中国古代最具美学色彩的身体幻象。“身体”向“神仙”的转化,实现了道教“得道成仙”的终极理想。
【关键词】:司马承祯 道教 身体观 身体修炼 身体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2;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绪论10-18
  • 第一章 司马承祯之身体思想的背景18-31
  • 第一节 司马承祯其人其著18-20
  • 一、 唐代道教发展情况18-19
  • 二、 司马承祯生平、著述19-20
  • 第二节 “身体”辨析20-23
  • 第三节 道教身体思想的流变及其转折23-31
  • 一、 汉代思潮对道教的影响23-24
  • 二、 司马承祯之前道教身体思想的历史脉络24-31
  • 第二章 “形神合一”——司马承祯之“身体观”31-55
  • 第一节 身体的起源:“气之冲凝”的构成31-38
  • 一、 “道”本根与“气”本根的发展与融合31-36
  • 二、 司马承祯的身体起源观念36-38
  • 第二节 “形体观”:“气为形本”的医道融合38-44
  • 一、 以医家“五脏”理论为基础的形体观38-42
  • 二、 不同于医家的“气为形本”之形体42-44
  • 第三节 心体观:“以道为本”的心性“清静”44-55
  • 一、 司马承祯心性思想的背景45-49
  • 二、 “心体观”之内涵49-55
  • 第三章 “服气安心”——司马承祯之“身体修炼”55-82
  • 第一节 身体修炼的时空选择55-61
  • 一、 “洞天福地”——身体修炼的地点选择55-58
  • 二、 “以人应天”与“昼夜勤行”——身体修炼的时间选择58-61
  • 第二节 “形体”的修炼:“气全则生存”之服气法61-67
  • 一、 服气的必要性及服气之历史61-62
  • 二、 《服气精义论》的结构62-63
  • 三、 “气”的游走顺序与医学依据——司马承祯服气法的特色63-65
  • 四、 司马承祯后期气法的变化65-67
  • 第三节 “心体”的修炼:“安心坐忘”之心性修养法67-79
  • 一、 “坐忘”——存身而忘、即世而超越67-72
  • 二、 “安心”与天台宗之“止观”72-77
  • 三、 以“安心”之方法实现“坐忘”之境界77-79
  • 第四节 艺术修炼方法:“寂虑怡神”之“琴道”79-82
  • 第四章 “即身之妙”——司马承祯之“身体指归”82-93
  • 第一节 “通”——身体哲学及其意义82-87
  • 第二节 神仙——身体美学及其幻象87-93
  • 结语93-96
  • 参考文献96-104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04-105
  • 后记105-1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智;;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毛丽娅;;论太平经的“和谐—美”思想[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张敬梅;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J];中国道教;2004年06期

4 季晓峰;;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J];东南学术;2010年02期

5 陈治国;;论西方哲学中身体意识的觉醒及其推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姜生;论道教崇山的原因与实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7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J];法音;1985年05期

8 詹石窗;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盖建民;何振中;;王屋山高道司马承祯道教医学思想及其影响(一)[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盖建民;何振中;;王屋山高道司马承祯道教医学思想及其影响(二)[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3年

2 张崇富;上清派修炼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6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7 张鲁君;《道藏》人物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彤江;隋唐五代诸家气法考略[D];山东大学;2005年

2 汪志斌;《化书》的生命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3 汪玉兰;葛洪《抱朴子》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磊;《黄帝内经》的身体观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运飞;司马承祯道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龙又嘉;道教生态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6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26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a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