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法尊法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14:36

  本文关键词:法尊法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法尊 藏传佛教 藏学


【摘要】: 法尊法师是太虚大师座下弘法干将,又是藏语及藏文佛学专家,被誉为当代玄奘。他青年时期即誓愿为法捐躯,二次入藏共逾十年,在内地先后住持汉藏教理院、中国佛学院等,终其一生笔耕不辍,共遗译著、论著、讲记一百二十余部(篇),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更推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本文对法尊法师的思想认识、翻译思想、次第思想、教判思想、因明思想进行了剖析,并对其生平及时代背景进行了概述,填补了长期以来整体研究法尊法师之空白。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本比较,指出法尊法师思想认识具有考据精实、广征博引、无征不信、言必有本等特征,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亦决定了他在史地学、翻译学、佛学上所达到的高度。 本文认为法尊法师对宗喀巴大师的修持次第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与进一步发挥,并指出两种修持次第思想之异即在于法尊法师认为密乘修习并非成佛必经之途。他将利益众生视为成佛目标,要成佛则须经思维皈依、出离解脱及以菩提心、菩萨行济世利他之过程,此中戒定慧三学不可偏废,但更强调戒学更为重中之重、一切功德之基,因此,他对皈依三宝之理解与禅宗无相三皈依思想亦有甚大差异。法尊法师认为教因法兴,人为法本亦由法成,修法之人应以大悲心贯穿于道次第始终。因此,本文结合法尊法师身体力行之爱国、忧民、护法,将其所倡导的菩提心、菩萨行与太虚大师主张之今菩萨行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法尊法师这种次第修持、解行并重的思想在学僧教育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法尊法师对于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深入体认正是其教判思想之基础,而其绝待圆融特色首先体现在四宗判摄中。其次,虽然法尊法师以中观应成为了义,亦遍摄二乘、融通显密,调和空有,提出一切皆以现实的需要为佛法指归,说法须应机而对。而这种带有历史唯物色彩的理性正是在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上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及警醒而产生的。本文通过对其藏汉翻译作品的评析,归纳出法尊法师翻译思想特征为撷取众家之长重组原本以资正源、尊重佛教传统、直译为主义译为辅,并保留了经论偈颂体的特色等。本文对《止观章》的三个主要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法尊法师《止观章》两个译本中对于“禅”的有意回避正是其对格义方式的摈弃、忠实原文的体现,更是其对于止观理解的独到之处,并基于菩提道次第止观与摩诃止观的比较,提出其对止观的理解与汉传佛教之止观法门深异其趣,其重止重定之特色远袭宗喀巴大师、近契当时汉传佛教亟待整顿之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还对法尊法师的因明思想及其贡献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玄奘、法称二系因明异同之体认。 法尊法师亲历了现代汉传佛教由衰而兴的进程。时势造就了法尊法师等佛门龙象,他们亦推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他虽是入藏求法四众中的翘楚,但亦未建立起融汉藏佛学为一体的新体系,而是停留在对藏传佛教典籍及修持的解读、诠释、翻译、传播阶段。然而,一种思想体系的建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能苛求于入藏求法者在短短几十年内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今日佛学研究的欣欣向荣正是由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坚持不懈的奋斗而垒就。法尊法师在中国现代佛教的发展建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生平及思想进行深入的整体化探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但有助于就中国现代佛教发展得出反思性的结论,也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尊 藏传佛教 藏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13-16
  • 一 法尊法师简介13-14
  • 二 法尊法师主要作品概述14-15
  • 三 选题意义15-16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6-17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7
  • 三 当前研究缺憾17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内容17-21
  • 一 研究方法17-18
  • 二 基本内容18-20
  • 三 创新与不足20-21
  • 第二章 法尊法师对西藏及其宗教的总体思想认识21-47
  • 第一节 博闻广记力正视听——思想认识概述21-32
  • 一 法尊法师对于妖魔化藏传佛教的批驳21-23
  • 二 建国前法尊法师主要藏传佛教史学文章述评23-26
  • 三 史地著述《我去过的西藏》和《现代西藏》述评26-30
  • 四 建国后法尊法师主要藏传佛教史学文章述评30-32
  • 第二节 取精用宏 由博返约——《西藏民族政教史》述评32-45
  • 一 《西藏民族政教史》简介32-33
  • 二 《西藏民族政教史》中的藏传佛教历史研究33-39
  • 三 《西藏民族政教史》中的藏传佛教判教研究39-43
  • 四 《西藏民族政教史》之价值43-45
  • 第三节 小结45-47
  • 第三章 解行并重的次第思想47-84
  • 第一节 法尊法师对宗喀巴修持次第思想的理解与阐释47-56
  • 一 以修持次第之扬弃疗汉传佛教沉疴47-50
  • 二 对"菩提道次第"的独到阐释50-53
  • 三 对"菩提道次第"特点的归纳总结与思想结构剖析53-56
  • 第二节 法尊法师次第思想之——思维与皈依56-65
  • 一 生善趣为修佛法之基56
  • 二 应思惟无常以精进不懈56-57
  • 三 应思维恶趣而重长远利益57-58
  • 四 应皈依三宝坚固正信58-65
  • 第三节 法尊法师次第思想之二——出离与解脱65-71
  • 一 发出离心而得解脱65-67
  • 二 以戒为一切功德之本67-71
  • 第四节 法尊法师次第思想之三——愿利他者即菩萨71-76
  • 一 应以菩提心行救度众生71-74
  • 二 应以利益众生为成佛目标74-76
  • 第五节 次第思想在学僧教育中的实践76-82
  • 一 法尊法师主持下的"菩萨学处"重镇——汉藏教理院76-77
  • 二 以学僧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思路77-78
  • 三 学僧应得之成绩及成绩之基础78-81
  • 四 学僧应坚定正信、勤勉自修81-82
  • 第六节 小结82-84
  • 第四章 绝待圆融的教判思想84-156
  • 第一节 法尊法师对于佛法之判摄与概括85-112
  • 一 法尊法师对学佛者之判摄标准——四法印与三皈依85-87
  • 二 法尊法师对佛法四宗之判摄途径87-91
  • 三 法尊法师对唯识三性、四分与阿赖耶识之解析91-95
  • 四 法尊法师对种子与种姓的研究95-96
  • 五 法尊法师对名言中许有离心外境之辨析96-99
  • 六 法尊法师对了不了义之辨析99-104
  • 七 法尊法师对"虚妄分别"之理解——一切法唯是假名104-108
  • 八 就"虚妄分别"引发的辩论108-112
  • 第二节 法尊法师胜解净信的理性思想112-119
  • 一 理证高于经证的思想112-114
  • 二 不可执著亦不可谤法的思想114-115
  • 三 佛法与科学各有千秋的思想115-116
  • 四 佛教应与社会协调适应的思想116-119
  • 第三节 法尊法师对般若空性与诸法实相的辨析119-130
  • 一 法尊法师对《现观庄严论》般若空性思想的研究120-124
  • 二 法尊法师对《入中论》的结构解析124-125
  • 三 法尊法师对《入中论》以空性破唯识的研究——兼与太虚大师比较125-130
  • 第四节 法尊法师基于中观应成见的止观阐释130-147
  • 一 汉藏止观析异131-136
  • 二 法尊法师对修定资粮的理解136-137
  • 三 法尊法师对修定方法的归纳与阐释137-146
  • 四 法尊法师对修定成就的归纳——享禅悦妙味 离世间果报146-147
  • 第五节 严谨保真 辞质胜文——翻译思想概述147-154
  • 一 法尊法师主要译著简介147-148
  • 二 法尊法师翻译思想的主要特征148-152
  • 三 对《止观章》不同译本的比较152-154
  • 第六节 小结154-156
  • 第五章 逻辑思辩的因明思想156-169
  • 一 法尊法师对因明的贡献156-159
  • 二 法尊法师对因明论式的运用——以《辨法法性论》是否弥勒学之辩为例159-161
  • 三 法尊法师对现识、现量的理解与阐释161-167
  • 四 法尊法师对中观不许自续的阐释167-169
  • 第六章 结束语169-175
  • 一 法尊法师思想主要特征与价值169-172
  • 二 法尊法师的贡献及局限性172-175
  • 参考文献175-193
  • 附录 法尊法师生平概述193-233
  • 第一节 少年学僧 孜孜求法193-210
  • 一 由儒发蒙 入释明心193-196
  • 二 潜心佛法 卓而不群196-203
  • 三 踌躇满志 西行求法203-210
  • 第二节 中流砥柱 力挽狂澜210-228
  • 一 住锡重庆 建僧储材211-214
  • 二 重入雪域 勤闻思修214-221
  • 三 重返汉院 弘法利生221-228
  • 第三节 躬亲履践 殚精竭思228-23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33-234
  • 后记234-23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0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40516.html

上一篇:道教生态思想要义  
下一篇:道教思想四论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6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