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本体论问题辨析
本文关键词:唯识学本体论问题辨析
【摘要】:唯识学中有着以"第八识"为本的本体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1(无垢识)是第八识从凡夫到大小乘圣贤不同阶段的异名。众生的第八识衍化出生住异灭物质与精神世界,这个衍化过程只有逻辑的起点,而无时间的起点,在世界的衍化过程中第八识仍然保持其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体性。通过将第八识的阿赖耶性、异熟性修除,以完成本体的纯化,逐步离开阿赖耶识、异熟识之名,成为佛地的阿摩罗识(无垢识),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识本质上是同一个识。第八识与世间一切法的关系如水现波,体与现象和合不二、非一非异。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国学院;
【关键词】: 唯识学 本体论 第八识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佛教本体论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话题,相关的意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观点是佛学没有西方哲学意义的本体论。如夏金华分析说:“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存的原理系统,并表现为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进行纯粹概念的推论。而佛学并不存在与西方哲学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永旺;郑素娟;;佛教本体论承诺与终极关切[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宇恒伟;;原始佛教的本体论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3 夏金华;佛学理论中有“本体论”学说吗?[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03期
4 吴可为;心理学、认识论还是本体论——对大乘唯识学的整体界定[J];浙江学刊;2001年04期
5 孙劲松;;唯识古今学对九识学说的不同解读——兼论《宗镜录》对此问题的态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麻天祥;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王耘;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J];中州学刊;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2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詹志和;二元合一: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共相[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牛延锋;胡东东;;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佛教净土宗的作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资源——我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康庄;;禅宗弹指启悟法之语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经验”——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王心竹;;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佛学的助缘作用[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下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振华;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耿;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李官福;佛经故事对朝鲜古代叙事文学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8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毅;宗教与戏剧的文化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王璐;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光卫;论《西游记》的八十一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魏魏;慧远的净土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董晓迎;现代都市佛教入世模式及其面对的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方立天;天台宗心性论述评[J];东南文化;1994年02期
2 方立天;从中国固有本体论的特色看中国佛教本体论的形成[J];佛学研究;1998年00期
3 胡晓光;佛法沉思录之一──略论佛教本体哲学[J];法音;1996年06期
4 傅新毅;佛法是一种本体论吗?——比较哲学视域中对佛法基本要义的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夏金华;佛学理论中有“本体论”学说吗?[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03期
6 方立天;华严宗心性论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4期
7 麻天祥;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8 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J];哲学研究;199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慧仁;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J];法音;2003年12期
2 ;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3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J];法音;2006年01期
4 徐东来;;唯识种子断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常峥嵘;;“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问题及其价值意蕴——唯识学一个传统问题的再探讨[J];宗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6 横山}一;顺真;刘泓;;唯识之意趣[J];世界哲学;2007年01期
7 陆沉;;“唯识”与“唯了别”辨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金刚;;唯识学中的“分别”概念之辨析[J];理论界;2008年12期
10 肖永明;;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兼及后现代生态世界观的建立[J];法音;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彦琴;史运芳;;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书评人 陈克艰;一本根底故、裁断新的佛学门径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杨新宇;从公众选择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连朋;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南开大学;2006年
5 朴均吉;玄奘与韩半岛佛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慧;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D];兰州大学;2008年
2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宏涛;中国唯识学的心性思想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佳明;佛教唯识学中认知理论的探析与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孙改明;论熊十力与唯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荣益;禅宗发展的唯识学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高勋;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8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9 王蒙;浅析唯识学种子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江瑞毅;唯识学转识成智问题的现象学解释[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41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4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