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非遗”
发布时间:2017-08-09 15:40
本文关键词:佛教文化与“非遗”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儒家文化 佛教文化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民众工艺
【摘要】: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儒家文化 佛教文化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民众工艺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与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ZDIXM02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佛教高僧大德及广大信众契理契机地创造了既阐扬佛门义理又弘传中华价值观的佛教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因其具备独特性而成为“非遗”保护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年03期
2 盛志伟 ,李顺乾 ,吕春华;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J];江苏地方志;2003年06期
3 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5期
4 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5 ;大西北,怎样来保护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6 舍群力;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金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J];今日浙江;2005年13期
8 李淑敏,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9 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J];w挛胖芸,
本文编号:646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4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