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吉安府佛教与士绅
发布时间:2017-08-17 22:21
本文关键词:明代吉安府佛教与士绅
【摘要】:明代吉安府地处江西腹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宋明时期的文化中心,更是明中期阳明心学的传播之地。同时,吉安府也是佛教繁荣之地,青原山更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明中期是阳明心学产生和广泛传播时期,阳明讲会始于王阳明,而二代阳明学者为了纪念先师将讲会活动发展到高潮,吉安府则成为王学传播的中心之一。但是吉安府不断发展的阳明心学对本地的佛教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明中期阳明心学的兴起和扩大导致了吉安府佛教发展的衰落;明晚期,随着士绅群体思想的转变,吉安府王学学者致力于复兴佛教和重振王学的双重努力,最终实现了“荆杏双修”之局面,呈现出佛教发展和王学传播互相依存之特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阳明心学和佛教的发展,不仅仅是统治者政策调整的结果,而与地方社会士绅阶层力量的兴衰息息相关。实际上,明中期阳明心学的异常繁荣,可能更多的地方社会的一种“非常态”发展,而明后期所谓的“荆杏双修”局面,才是地方社会的常态。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等宗教势力始终是地方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士大夫们更多的是与之共同发展,而不是改造它们。 本文正是通过对明代吉安府佛教与士绅关系的探究,反映明中期以后吉安府的佛儒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时的社会面貌,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的社会演变状况。
【关键词】:明代 吉安府 佛教 阳明心学 江右王门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导言7-14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7-8
- 1.2 文献综述8-12
- 1.3 基本资料与框架分析12-14
- 第2章 明前期吉安的佛教发展与士绅14-28
- 2.1 明前期的吉安社会14-21
- 2.1.1 地理形势与行政沿革14-17
- 2.1.2 社会人文环境17-21
- 2.2 官方政策、佛教发展及士大夫与佛教21-28
- 2.2.1 明初佛教政策21-24
- 2.2.2 佛教发展及士大夫与佛教24-28
- 第3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期佛教的衰落28-68
- 3.1 江右王门的创立与发展28-36
- 3.1.1 地方家族对阳明心学的推动28-31
- 3.1.2 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支持31-33
- 3.1.3 士绅结构的变迁与王学的传播33-36
- 3.2 阳明学者与地方社会36-48
- 3.2.1 地方教化:乡约的推行36-40
- 3.2.2 地方政务的参与:土地丈量40-42
- 3.2.3 地方公共事务42-48
- 3.3 阳明讲会活动48-60
- 3.3.1 王阳明讲学48-51
- 3.3.2 二代阳明学者讲学51-60
- 3.4 明中期佛教衰落60-68
- 3.4.1 明中期佛教概况60-62
- 3.4.2 阳明心学与佛教之衰落62-68
- 第4章 “荆杏双修”:晚明佛教与士绅融合68-96
- 4.1 阳明心学的衰落与士人群体思想的变化68-78
- 4.1.1 人才断层68-70
- 4.1.2 禁学70-74
- 4.1.3 士人群体思想倾向的转变74-78
- 4.2 士绅的努力与寺院的复兴78-96
- 4.2.1 晚明讲学78-88
- 4.2.2 寺院复兴:以青原山为例88-96
- 第5章 结论96-99
- 致谢99-100
- 参考文献100-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钱明;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李小艳;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和发展[J];五台山研究;2003年01期
3 衷海燕;明代中叶乡约与社区治理——吉安府乡约的个案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夏清瑕;晚明佛教复兴的特点及倾向[J];五台山研究;2002年01期
5 高峰;;紫柏大师“三大负”述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衷海燕;明清吉安府士绅的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2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文杰;宋代吉州经济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1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