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常清静经》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09:11

  本文关键词:《常清静经》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常清静经》 清静之道 即静而清 清明世界


【摘要】:《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大致为六朝晚期至唐初,是一部独特的以“清静”为思想主轴的道教经典。本文从《常清静经》的文本研究出发,以“清静之道”,“清静之性”和“清静之境”为角度分析《常清静经》的理论脉络和思想意涵。在道论方面,《常清静经》首先袭承了早期先秦道家的道论思想,包括道生万物,道不可名以及道之自本自根的特性。同时其道论思想也和黄老道家密切相关,并将阴阳思想配以清浊动静之理,形成了《常清静经》独特的道体清静,人与道通同归于清静之境的道论思想。在心性修养论方面,《常清静经》蕴含着两条心性修养路径:一条是以经文中的遣欲观空,而后“空无所空”,最后“无无亦无,湛然常寂”为线索,以恢复真常之性;另一条是以传统道家的“静之徐清”为方法,以身体和宇宙大道同体共通的清浊动静之理作为理论依据,同时配合道教的心神以及身中神炼养体系,达到“常应常静”的修养目的。在境界观方面,《常清静经》首先呈现出一种阴阳周流,天清地静的宇宙气象,并为我们展示出清静美好的天地自然图景和仙境之景;其次,达至清静之境的悟道之人不仅自己能做到无欲无执,还能应和万物,无为而无不为,接应教化众生,使众生同归于清静大道。总之,《常清静经》把阴阳、清浊、动静的思想贯穿于其全部的理论思想之中,并进行了严密的思辨,使这部经典无论从理论架构还是方法论上都具备了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常清静经》 清静之道 即静而清 清明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12
  •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6-8
  • 二、研究综述8-11
  • 三、研究方法与目标11-12
  • 第一章 《常清静经》文本研究12-17
  • 第一节 《常清静经》作者及成书年代12-14
  • 第二节 《常清静经》文本原貌14-17
  • 第二章 清静之道17-28
  • 第一节 清静之道与道家思想17-22
  • 一、清静之道与早期道家17-20
  • 二、清静之道与黄老道20-22
  • 第二节 清静之道的内涵及特色22-28
  • 一、道体清静,周流不息22-26
  • 二、人与道通,同归清静26-28
  • 第三章 清静之性28-40
  • 第一节 心静神清,欲动则浊28-33
  • 一、“欲”之意涵28-29
  • 二、欲生烦恼29-31
  • 三、欲与清静31-33
  • 第二节 观空遣欲,静之徐清33-40
  • 一、观空达寂33-37
  • 二、静之徐清37-40
  • 第四章 清静之境40-45
  • 第一节 阴阳周流,天清地静40-43
  • 一、阴阳和合40-42
  • 二、清明世界42-43
  • 第二节 神与道游,无为自然43-45
  • 一、淡寂无执,不争为德43-44
  • 二、应物无伤,清净自然44-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圣凯;;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论争及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白欲晓;道家形上探求的基本向度与理论衍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杨维中;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2期

4 萧登福;;从《感应篇》、《清静经》等书看道教的修炼法门[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戈国龙;神形问题与内丹学的解脱观念[J];宗教学研究;2002年04期

6 徐敏;;《清静经原旨》“援儒释道”思想探析[J];宗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693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3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