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佛教早期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本文关键词:韩国佛教早期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本论文以元晓的“发心修行章”、知讷的“诫初心学人文”和野云的“自警文”为原典依据,以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运用原典分析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重点对韩国早期佛教教育理念进行分析研究。 元晓在“发心修行章”中集中探讨了“发心”与“修行”两个问题;知讷在“诫初心学人文”中,明确了佛教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远离恶友,亲近贤善。受五戒十戒等,善知持犯开遮。但依金口圣言,莫顺庸流妄说。”;野云在“自警文”中,强调十条警戒以规范佛教早期教育。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依据佛教教理和佛教戒律来规范僧人的学修生活,同时,由于他们的侧重点都是对刚刚出家修心的行者及比丘僧进行劝诫,希望他们能够进行如法地学修,所以在理念上,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离爱出世为教育基础,佛教教育的特定对象是“僧伽”,即离爱欲不恋世俗而出家为僧的人;二是以成圣成佛为教育目的,佛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佛,即成为觉者,觉悟到一切诸法皆为虚幻,志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入不可思议的佛境;三是以如法修行为教育内容。这包括重视戒律,以戒为师,强调戒律在佛教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定慧双修,智行相参,以禅定来摄乱杂念,以智慧来观照事理,强调智慧与禅定并重,此为佛法修学之重要方式;亲近贤善,远离恶友,通过善知识来促进自己的学修,通过恶友来自省自身的不足。 元晓的“发心修行章”、知讷的“诫初心学人文”与野云的“自警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教早期教育理念对现代佛教教育和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如“以戒为师”、“定慧双修”、“亲近贤善”等理念都值得现代佛教教育予以合理地继承和发扬。而韩国早期佛教教育中着重树立对佛法的信心、强调智行并重、重视启发式教育等等对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教育理念 僧伽 佛教 韩国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论文结构12-13
- 第二章 韩国佛教及其教育13-20
- 2.1 佛教与僧团13-16
- 2.1.1 佛教的发展与流传13-15
- 2.1.2 僧团的形成与发展15-16
- 2.2 韩国佛教的展开16-18
- 2.3 韩国佛教的教育18-20
- 第三章 韩国佛教早期教育理念20-31
- 3.1 元晓与“发心修行章”20-22
- 3.1.1 元晓及其“发心修行章”20-21
- 3.1.2 “发心修行章”的教育思想21-22
- 3.2 知讷与“诫初心学人文”22-25
- 3.2.1 知讷及其“诫初心学人文”22-23
- 3.2.2 “诫初心学人文”的教育思想23-25
- 3.3 野云与“自警文”25-27
- 3.3.1 野云及其“自警文”25-26
- 3.3.2 “自警文”的教育思想26-27
- 3.4 韩国佛教早期教育的理念27-31
- 3.4.1 离爱出世——教育基础28
- 3.4.2 成圣成佛——教育目的28-29
- 3.4.3 如法修行——教育内容29-31
- 第四章 韩国佛教早期教育理念的现代启示31-34
- 4.1 对现代佛教教育的启示31-32
- 4.2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32-34
- 第五章 结论34-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书明;;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发展史略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7期
2 周炜;;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中世纪佛画《十王图》考释[J];荣宝斋;2008年02期
3 孙雪岩;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裔昭印;石建国;;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不同境遇的原因与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拜根兴;;入唐求法: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作成;;试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文化认同的建构[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金龙云;;宗教与韩国对外关系研究状况述论[J];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06期
8 杨渭生;;禅宗东传与智宗、坦然——宋与高丽佛教文化交流之一[J];宋史研究论丛;2003年00期
9 刘凤鸣;;唐代日本僧人圆仁在山东半岛的活动与见闻[J];齐鲁文化研究;2013年00期
10 黄伯红;王磊;;小议庄子对人存在的现实困境论及其超越[J];前沿;2014年Z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雪岩;韩国秋夕的文化变迁与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徐炳三;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王早娟;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杭;探索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3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73345.html